7月上旬,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赴闽东少数民族地区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前往罗源县八井村、福安市东山村、福鼎市赤溪村等村庄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了解闽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现状,探寻村庄脱贫致富的密码。
罗源八井:从“贫困村”到“特色畲村”
古居、涧溪、顽童……脚踏青石板,调研团成员们走进罗源县八井村,感受这个畲村别样风情。这里曾是藏于“深闺”的贫困村,而如今,则成小有名气的“特色畲村”,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馆、畲族村落遗址、畲族非遗体验点……它们共同“述说”着这个村落的振兴之路。
“以前积蓄都用来盖新房,日子过得还是比较紧张,当时连锅沿都是烧饭的黑灰痕迹,锅里也只有地瓜什么的。”畲民雷炳金告诉调研团。
雷炳金在家中厨房向调研团的成员们介绍当年生活情况。
再谈及如今的生活,雷炳金脸上堆满了笑意,“现在日子非常好,我开了一家农家乐。二十几年前,我的锅里只有地瓜米;现在,我的锅里有鸡有鸭。”
八井村党支部书记雷可寿告诉调研团,村子样貌的改变、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帮扶。在政府各种优惠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八井村建设为充盈着畲家民族风情的民俗小镇,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福安东山:易地搬迁,村庄换新颜
东山村,系畲汉杂居行政村。步入村中,目之所及是平坦干净的村道、色彩鲜明的房屋墙面、独具畲族风情的文化长廊。苍翠群山环绕下,东山村俨然一道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山村曾被列为宁德市市级地质灾害隐患村。1988年正式启动整村易地搬迁,至1994年实现村民全部“下山”。
东山村一角。
据康厝畲族乡东山村村委会副主任钟新喜介绍,东山村样貌改变受惠于“造福工程”,“造福工程”志在于将居住条件恶劣的农民迁到山下安家落户,为村民打造安居乐业、山清水秀的宜居福地。自“下山”后,全村干部群众都在探索如何做好搬迁后的村庄建设工作、村民就业等问题。
近年来,东山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升级村容村貌。采取了设置垃圾收集池,严禁垃圾入河等措施,还修建了“畲族文化长廊”“畲族传统歌台”等景观。
福鼎赤溪:依托“山水”,旅游富村
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地处闽东大山深处。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这里的人们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生活,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贫困率达90%以上。如今,这里是全国闻名的“中国扶贫第一村”。
据赤溪村的党总支书记杜家住介绍,30多年来,赤溪村不断实践摸索,最终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脱贫路。2016年,赤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96元。
走进赤溪村的长安街,调研团的成员们看到长安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哈哥”“哈妹”文创代言人精致可爱。随即,调研团成员拍下了一幅幅兴荣秀美的景象,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赤溪村的美好生活。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调团成员们在赤溪村调研。
闽东地区行程结束后,调研团成员切实地感受到乡村样貌的巨大变化,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实践调研团指导老师张巍感慨,如今的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将继续发挥好高校的智慧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图文由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