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甘肃,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感受,甘肃是一个唯一没有海洋,但是囊括考虑很多地貌的省份,尤其地理环境非常特殊,下面我就一起看看甘肃古遗址有哪些?
1、古长城遗迹,现存于甘肃境内的古长城,大约始建于二千年前秦朝的昭公时期。秦代长城西起古临洮(今岷县),沿黄河而上到内蒙临河县,北达阴山,经山西雁代地区接燕国北长城,过燕山、锦州,绵延而至辽东,长达万余里。修筑这段长城,曾动用了三十多万民工,历时十余年。 秦代甘肃境内的长城有着不同于其他各段的特色。如临洮(今岷县)段长城全部用黄土筑成。城墙下宽四点二米,上宽二点五米,现存高度平均在三米左右。大部分黄粘土中还有杂碎石,并用夯捣实。
2、八角城城址,位于夏河县甘加乡八角城村。2006 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靠山临河,平面呈空心“卐”字,即截去城垣上的四个角形成八个角,又截去八个角上小角,形成八角 36 个面,俗称“八角城”。在八个角上各筑角墩一个。藏文史书称“卡尔雍仲”,译为“卐”字城”,该城形状似取此字形之意。城垣保存较完整,周长 1960 米,占地面积约 16 万平方米,城墙夯筑,基宽 14 米,残高 13.5 米,顶宽 5.2 米,夯层厚 0.1 米。城周有护城壕,宽 4.5 米,深 3.5 米。
城内采集有五铢货币、开元货币及宋代各种年号的货币,并出土筒瓦、础石、板瓦等。据考为唐代的雕窠城,城垣保存较完整,对研究古城建筑史和建筑技术有重要价值。
3、东古城遗址位于金塔县羊井子湾乡,为汉代城址。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由内城和外城构成。外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9米,墙系夯土版筑,夯层厚0.04米—0.1米。东北两墙保存相对较好,南墙仅存局部,西墙损毁严重。城墙基宽5米,上宽2.5米,残高5.2米。门向南开,有瓮城,进深12.5米,宽4.8米。东墙正中偏南有一段东西走向9米长的残墙,可能是瓮城残墙。据1987年文物普查记载,外城西墙也有瓮城,四角有角墩,现已毁。内城位于外城正中,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7.3米,门向南开,宽4.2米。城周围约1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地表分布有大量的灰陶残片、石磨残块及其它遗物,文化层厚0.2米—0.7米。地表采集有灰陶瓮、石磨盘及五铢钱币、铜饰件等。城址东南400米处有窑址两座。据考证,此遗址为汉代会水县城遗址。
该遗址保存较好,地面文化层丰富,见证了汉代会水县的历史变迁和兴衰,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
4、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市莫高窟以东 62 千米甜水井悬泉谷口西侧,属古代驿置建筑遗址,1987 年调查发现。1990 年~ 1992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施全面发掘。2001 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悬泉置遗址作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址由悬泉置和悬泉水两部分构成。
悬泉置,汉简称“敦煌效谷悬泉置”,因此名。属设立在敦煌郡效谷县境内的驿置之一,其东有鱼离置,其西有遮要置,跨越了效谷、渊泉、敦煌三县地,由敦煌郡管理。遗址坐落在悬泉谷口西侧山前缓坡高地上,背靠三危山余脉火焰山,面临西沙窝碱滩,居高临下。坐西向东,由坞院、马厩、驿道、灰区堆积等组成。
5、阳关遗址,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南工村西 1 公里,俗名“古董滩”,1981年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占地面积 5.5 平方公里,已被黄沙掩埋,暴露有黄土夯筑房屋建筑遗址、遗迹、窑址及墓葬,地表采集有汉代五铢钱和铁农具等物。
6、牛门洞遗址,位于会宁县城西北约 45 千米处,属新石器时代,是一处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分布密集的特大型遗址。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以头寨乡牛门洞村为中心,北以花岔阳屲北侧深沟为界,南至大泉湾北侧深沟,东起大地梁东侧深沟,西至仁家湾东侧深沟。遗址分布于周边山坡、山梁之上,东西约 3 千米,南北约 3.5 千米,占地面积约 10 平方千米。
遗址地貌为高原山地,海拔 2100米 ~ 2270 米之间。包含有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齐家早期文化、类似辛店文化等遗存,前后延续2000 多年。20 世纪 70 年代修水平梯田中,出土大量石器、陶器(多为彩陶)和部分玉器。出土彩陶形体较大,打磨光滑,彩绘精美,多为半山类型代表性彩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7、马家塬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分布有大面积属常山、齐家类型的文化遗存。
遗址内随处可见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以及灰坑和房屋遗迹。在遗址的中心区,有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丰富而独特,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其中保存完整、装饰精美的战国中晚期车乘的发现,在甘肃省尚属首次,乃至全国都较为罕见,为研究秦文化、古代北方民族史,以及这一时期车辆的制造技术、装饰工艺,金、银、铜、铁等金属品的提炼和运用程度等等提供了重要证据,对于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马家塬遗址是“2006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7年1月被列入第6批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永泰城址,位于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因城平面略似乌龟,故又名龟城。据《永泰城铭记》,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东西长520 米,南北宽 500 米。城墙底宽 6 米,顶宽 5 米,高 8米 ~ 12 米,黄土夹砂夯筑,夯层厚0.12 米~ 0.14 米。城东、西、北三面筑有半圆形月城。城门南开,外筑瓮城,形似龟头。城周围有马面 12 座,墙外有护城河。距北城墙 20 米处筑大墩 1 座(即“永泰城烽火台”),墩东北有燧体 6 座,呈一字形排列。城西有地下泉水串流城内五井之中,俗称“五脏”。
9、三坪遗址,位于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黄河南岸第一、二台地上,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200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内涵分属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和辛店文化遗存。文化层厚0.3米-1. 5米。断崖暴露遗迹甚多。有灰坑、窑址、墓葬和白灰居住面。出土有陶瓮、罐、瓶、钵、盆、石刀和石斧等。地表及灰层内可见大量彩陶片及素面陶片,其陶质有泥质橙黄陶、泥质红陶及夹砂陶。主要纹饰有黑彩旋涡纹、平行线纹、弧线三角纹、宽带纹、圆点纹、黑红彩锯齿纹、圆圈网格纹、篮纹、细绳纹、云卷纹和动物纹等。主要器型有敛口钵、喇叭口瓶、卷唇敛口盆和侈口垂腹罐等。遗址出土的1件涡纹双耳四鋬彩陶瓮,被称为 “彩陶王”,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10、长尾沟门遗址,位于庄浪县朱店镇中街村西北 1 千米,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遗址。2003 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面积约 3 万平方米。在距地表 5 米的黄土层及其下部的砂砾层中,采集有羊角、羚羊角、牛角、象肢骨化石及白色石英凹刃刮削器等,经测定年代为距今 27000±600 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上部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 0.8 — 1.8 米,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和夹砂红陶片,纹饰主要为细绳纹,彩陶纹样多见钩连纹、花瓣纹等。可见器形有曲腹钵,重唇口尖底瓶。该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和演进有重要价值。
11、辛店遗址,辛店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为一处商周时代的辛店文化遗址。1924年被发现。遗址分为辛店村骆驼崖与石郭家村石家坪两个片区。经钻探、发掘证实,骆驼崖为居住区,面积9600平方米;石家坪区为墓葬区,面积10.7万平方米,出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或黄陶为主。
12、骆驼城遗址,位于高台县骆驼城乡坝口村西南 3 千米戈壁滩处,面积约 30 万平方米。1996 年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骆驼城遗址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704米、东西宽 425 米。 分前、后两城,前城南北长 494米、东西宽 425 米,东、西、南正中各辟一门,门外皆有方形瓮城。城内西南角又有一东西长 132米、南北宽 79 米的小城,俗称宫城。后城俗称“皇城”,南北宽 210米、东西长 424 米,南面正中筑方形瓮城,开东、西向城门,与前城相通。城垣系黄土夯筑,夯层厚 0.12 ~ 0.14 米,基宽 6米、残高 7 米,墙内残存筑墙时的圆木,前城东墙及后城北墙已毁。城内地表散见烧焦兽骨、灰陶片,出土有汉五铢钱币、陶纺轮,唐代铜、铁器等。城西南、西北面戈壁滩上分布大量汉晋至唐代墓葬,出土有许多精美的画像砖和丝织品、木器等。
备注:由你好甘肃编辑整理自网络!
作者/来源:你好甘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举报/反馈

西部文明播报

1.2亿获赞 70.1万粉丝
专注文明,弘扬文明。
陕西菁选调生活文化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