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古城泉州刷屏啦!
从2001年“海上丝绸之路东段——泉州”,到2017年“古泉州(刺桐)史迹”,再到2021年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主题,泉州申遗足足走了二十年。这一坎坷历程凝聚着包括华侨大学师生在内的无数人努力的汗水。
世界遗产大会现场
华大建筑学院院长陈志宏(左一)受邀到大会现场见证泉州申遗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泉州是一座千年古城,文化积淀深厚,遗产资源丰富。六十一年前,华侨大学诞生于此,早已和这座文化古城融为一体,建立了深厚的渊源。长期以来,华侨大学怀着对古城的深厚感情,积极发挥高校优势、主动承担责任,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以及传承与传播,并直接参与泉州申遗相关工作,为泉州申遗成功贡献华大力量。
一
发挥人才智力优势
直接参与泉州申遗相关工作
申遗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离不开技术团队的大力支持。华侨大学发挥建筑学科、旅游学科等优势,配合泉州申遗技术团队,直接参与申遗文本相关图纸绘制、申遗遗产点最大承载量核定报告撰写、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等工作。
01
校友傅晶牵头负责泉州申遗技术工作
2019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承接泉州申报世界遗产的申遗文本与管理规划等全套申遗技术工作,项目主要负责人为该所副所长傅晶。傅晶是华侨大学2000届校友,本硕就读于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专业委员会(ICOMOS CIIC)成员,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及规划设计研究、世界遗产申报咨询等工作。
02
参与申遗文本相关图纸绘制
申遗遗产点相关报告撰写等
2019年1月,受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委托,建筑学院陈志宏教授团队配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积极跟进泉州申遗文本编制工作,参与申遗文本相关图纸的绘制。通过实地勘察、史料研究等方式,结合考古研究成果,绘制与海上交通贸易相关的遗产点分布图、泉州湾与周边地带交通图、港口与码头体系图、宋元城市格局分析图、宗教遗存分布图等申遗文本图纸。后续配合文史及考古专家对泉州古城等史迹进行现场勘察鉴定等工作,并参与了江口、石湖码头等港口码头的遗产现状调查绘制。
2017年9月,旅游学院叶新才副教授承接并完成了泉州市申遗办委托的《泉州刺桐史迹申遗遗产点最大承载量核定报告》,这一报告是申遗文本重要附件材料之一。
2019年3月至10月旅游学院团队承担并完成了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委托的《福建省“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申遗点旅游管理实施方案》(后改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洋商贸中心遗产点旅游管理提升方案”)编制任务,为扎实推进申遗冲刺工作,确保系列遗产整体及其构成要素的真实性、完整性,获得长期、有效的保护管理与旅游活化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2020年2月至10月,叶新才副教授组织规划团队编制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该规划作为《泉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规划》的子规划,将为泉州市“十四五”期间放大世界遗产品牌,打造海丝国际历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
而早在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初步决定将广州、泉州等五市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计划后,旅游学院黄远水教授就牵头组织团队编制了《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为抢抓“海丝申遗”机遇,做强泉州文化旅游提供战略决策。
03
遗产保护修缮与环境风貌整治
在前期遗产保护大量调查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2016年,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联合开展了洛阳桥的环境整治工程。该项目根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技术要求,从遗产交通组织、公共空间景观、建筑整治改造、建筑更新导则等方面开展综合性环境整治。
2017年至今,建筑学院团队参与了泉州古城风貌整治和泉州西街历史建筑修缮等项目,如西街124号、旧馆驿149-151号等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以及西街文物影响评估等保护工作。团队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倾斜测量摄影建模等技术进行现场勘查及测绘,针对古城风貌及建筑存在的现状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复及保护建议。
04
举办学术论坛,为申遗献计献策
泉州申遗期间,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开展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工作,并积极举办相关学术研讨。2017年12月,华侨大学、中国建筑学会、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联合举办“首届海丝建筑文化(泉州)高端论坛”,3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承继海丝建筑文化,建设民族特色城市”主题,聚焦保护和传承海丝建筑文化。2019年12月,华侨大学等单位再次在泉州举办了海丝建筑文化与绿色建材融合发展高端论坛,以“传承·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就海丝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进一步讨论研究。
2019年11月,华侨大学和日本京都府立大学、奈良社区营造中心联合举办“亚洲遗产网络AHN2019国际会议”,来自日本、韩国、蒙古国、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实地考察了泉州历史遗产,围绕“亚洲城市与多元历史社区的保护与更新”进行交流研讨,探索共同应对挑战和威胁的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最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行期间,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专家学者在泉州市金鱼巷49号举行“金鱼巷里听大会”的分享大会,每天就当日世界遗产大会探讨的遗产案例进行分享,并围绕大会上泉州申遗的相关看点进行讨论。
二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
开展泉州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多年来,华侨大学发挥建筑、旅游、美术、法学、音乐舞蹈、新闻传播等学科特色和优势,针对泉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等从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泉州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01
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匠师谱系等研究
多年来,建筑学院师生对泉州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匠师谱系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为遗产保护修缮和环境风貌整治提供了理论依据。1987年,时任华侨大学建筑系历史教研室主任方拥教授承担了泉州开元寺、崇福寺等重要文物古迹的落架重修项目,执笔由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主编的《泉州古建筑》,为泉州文物古迹保护修缮奠定了研究基础。自2002年起,建筑学院刘塨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参与了姑嫂塔、六胜塔、金交椅山窑址、草庵、石湖码头等泉州海丝史迹的保护规划项目。
02
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与传播等研究
华大学者从传播学、法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视域,聚焦泉州海丝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如,开展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泉州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与利用研究;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村保护与活化路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可持续利用研究;泉州海丝文化遗迹中的佛教乐舞研究;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播研究;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背景下“海丝故事”译介研究;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司法问题研究;《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项目研究等等。
03
闽南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传播
文学院王建设教授、朱媞媞副教授等长期从事闽南方言的调查与研究。如王建设教授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六世纪以来泉州方言的历史演变研究》,朱媞媞副教授承担了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语言方言文化调查·福建泉州”部分等。他们还积极在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等媒介上教授闽南语,呼吁保护闽南方言,传承闽南文化,为保护闽南方言与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04
文化遗产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
旅游学院受泉州有关政府部门委托,完成了一系列泉州文旅的规划。如黄远水教授团队完成了《泉州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泉州市“十三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专项规划》《泉州古城区旅游业态发展指导性意见》等,其他学者开展了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泉州“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等等。
三
搭建桥梁与纽带
传承传播古城文化
千年古城泉州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一直滋养着华侨大学。华大师生既是泉州文化遗产的接受者,受文化的滋养、熏陶;也是泉州文化遗产的传播者,向四海来宾、向世界各地传播泉州丰富的文化遗产。
01
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学习传承文化遗产
学校每年举办“承志”中华文化园、“觞鼎”文化节等活动,介绍传承泉州的海丝文化、非遗文化,邀请泉州提线木偶、“妆糕人”等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向师生展示非遗技艺,并让师生亲身感受体验。
02
组织境内外学生深入古城
体验海丝文化
学校组织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深入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少林寺、开元寺等泉州著名景点,近距离领略泉州独特的“海上丝绸之路”风采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泉府印象三道行艺术馆观看并体验香道表演、南音演唱、提线木偶、五祖拳表演和惠安女、茶文化、漆器雕刻等,了解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体验式互动教学中感受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与活力。这也大大促进了泉州海丝文化的国际传播。
03
师生自愿加入遗产讲解员、古城讲解员队伍
华大的师生积极加入由泉州海丝申遗中心、泉州古城办等组织的遗产讲解员、古城讲解员志愿者队伍,利用课余或假期休息时间,到各重要展馆、遗产点等义务讲解,将泉州古城丰富的遗产资源、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等精彩地呈现给四海宾客。
回顾申遗之路
路程艰辛但意义重大
曾经
泉州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各国商旅在这里齐聚
多元文化在此地交融
交互之间
形成泉州的根和魂
现在
华大人将继续与大家一起努力
让文化根脉传承
让城市留住记忆
保住根 护住魂
让这座千年古城
更加璀璨夺目
来源: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