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

顺利通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评审,

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

泉州曾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它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本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开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提交本届大会审议。开幕式后,大会转为线上举行,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上首次以在线形式审议世界遗产议题。

早在6月4日,世界遗产中心网站更新机构对今年45个申报项目的评估结果。我国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得ICOMOS以符合标准(iv)“建议无保留列入(I)”的评估结果。

具有世界性、与众不同的泉州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写道:福州、泉州等四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福建的骄傲。在福建工作期间,习总书记还亲自主持研究泉州申遗工作。

据历史记载,泉州古称“刺桐”,建于唐代,此后经宋元明清,城市不断增筑、修缮、扩展。城内及附属区域埋藏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包括城防设施、街道官署、寺院等等。

其次,泉州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宋元时期的泉州还被称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

10-14世纪,即宋元时期,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曾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多元文化交流荟萃、和谐共生,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港口城市。

如今,在泉州留下的相关遗存有港口、沉船、市舶司、瓷窑、瓷器等与远洋贸易相关的遗迹遗物,还有因对外交往、交流留下的文化遗存,其代表就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等宗教设施,它们反映出泉州一度汇集、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

正如现今所揭示的泉州的22处古迹及其相关环境,就从整体上构成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代表遗址,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承载着关键价值特征的22处遗产要素及其关联环境,包括了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

这一系列遗产记载着宋元泉州令人瞩目的繁荣与成就,它是世界海洋贸易引擎型港口的杰出范例,具有产—运—销功能高度整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以及中外风格多元荟萃的聚落景观,展现出东亚帝国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观交流,见证了积淀并传承至今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

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展现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包容的文化态度,对该时期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以及东亚与东南亚的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施劲松指出,这样一座城市,无论在地理上还是文化上,它都背靠内陆,面向海洋。从这个角度看,泉州城考古的意义就不限于一个城市,也不限于一个区域。泉州无论是在过去作为沟通东西方的港口、还是在今天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它都具有世界性。

除此之外,泉州现有世界级、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和3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是国内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泉州的经济活力从古保持至今,截至2020年,连续22年居福建省首位。

泉州还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20多万人,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泉州还把6.41平方千米的泉州古城列为世界遗产申报的缓冲区,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家园式共造,让老年人觉得很怀旧、年轻人觉得很时尚、华侨觉得很乡土、外地人觉得很闽南。

这座城市,终于赢得了来自世界的赞誉。未来,也将开启保护利用的新局面!

22处申遗遗产点速览

1.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

2.市舶司遗址

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

3.德济门遗址

德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为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

4.天后宫

天后宫是外来商人、货物进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人祭祀海神妈祖之后,顺着晋江通往江口码头或者石湖码头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5.真武庙

真武庙是宋元时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

6.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是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对迁居泉州的南外皇族群体进行管理的机构。

7.泉州府文庙

泉州文庙及学宫是泉州包括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开元寺

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

9.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石雕像,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

10.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是国内少有的用花岗岩和辉绿岩建造的礼拜寺,现存重要遗存有石构门楼、奉天坛等,呈现出鲜明的西亚伊斯兰教寺院特征。

11.伊斯兰教圣墓

据《闽书》记载,相传在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门徒4人到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于东门外灵山南麓,故又称三贤四贤墓。因深受穆斯林敬重,这两位先贤入土安眠之墓也就被称作“圣墓”,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之一。

12.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

13.磁灶窑址

磁灶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

14.德化窑址

德化窑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5.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它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16.洛阳桥

洛阳桥是泉州运输网络发展的里程碑,它加强了泉州与闽北和内陆的陆运联系,开启了宋元泉州3个世纪的造桥运动,推动了国家口岸水陆转运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17.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这里是泉州与其南侧的漳州、广州等地区联系的要道。因桥上五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

18.顺济桥遗址

顺济桥遗址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是伴随着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水陆转运系统。

19.江口码头

宋元以来,泉州在水路沿岸陆续建设了一系列的航标、码头设施,以引导船舶航行与停靠,内港、外港、外海等不同水域的航运设施承担各自的功能,具有不同的特点。

20.石湖码头

石湖码头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以所在村落名叫“石湖”而得名,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

21.六胜塔

六胜塔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也有护佑商旅的作用。

22.万寿塔

万寿塔是见证泉州悠久航海历史系列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的航标塔。

来源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高晨晨

流程编辑 邰绍峰

举报/反馈

北京日报客户端

7741万获赞 545.4万粉丝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