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主播】
刘悠扬(读创/深圳商报首席编辑)
【栏目介绍】
《发现深圳》是读创/深圳商报旗下一份有影响力的文化周刊,致力于挖掘深圳不为人知的历史,开设以来深受市民欢迎。现在我们将《发现深圳周刊》的内容声音化,每天5分钟,给你讲讲关于深圳历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识。
【本期内容】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发现深圳”栏目特别联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起策划了《党史中的深圳地名》系列音频,讲述我们身边熟悉的地名、不熟悉的党史故事,接下来将陆续推出深圳河、阳台山、白石龙、土洋村、皇岗水围等精彩的红色地名故事。今天,来讲讲内伶仃岛。
党史中的深圳地名之内伶仃岛
▲内伶仃岛航拍图(图片来源:《深圳市地名志》系列丛书)
内伶仃岛古名零丁山,亦称伶仃山、伶仃洲。因独居海中得名伶仃山,后区别于外伶仃岛,故改此名。2011年,经海岛名称标准化处理,定为内伶仃岛。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秀山之东,有山在亦湾之前,为零丁山,其内洋曰小零丁洋,外洋曰大零丁洋。文丞相诗所云‘零丁洋里叹零丁’是也。小零丁洋有二石,一乌一白,对峙中流,高可百余仞,当时以为行朝双阙,今渔人称曰双箸,其海门则曰双箸门,此皆亡国遗迹也。”据清康熙《新安县志》记载:“零丁山,在赤湾前海中,文天祥诗云:零丁洋里叹零丁。即此。”清雍正年间郝玉麟修、鲁曾煜纂《广东通志》记载:“零丁山,在赤湾前海中,距城二百里,高一百丈,周围五里,四面环海,下为零丁洋”。
内伶仃岛从明代起就有渔民居住,形成几处小型自然村。1952年,因该岛成为边防重地,岛上居民由政府组织迁移到蛇口、西乡等地。1955年,曾有几十户居民返回到岛上,种植水稻、果树,下海打鱼,岸边养蚝。1979年,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建制后,岛上居民全部迁往蛇口定居。200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内伶仃岛归属深圳市管辖。
内伶仃岛地处“珠江口的咽喉”,为控扼伶仃洋之战略要地。
1949年10月,宝安县陆地全部解放。西线国民党军1000多人退守到内伶仃岛,负隅顽抗。1950年4月18日,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4军第130师第390团,在解放广东沿海之万山群岛战役中,受领攻占解放深圳湾(伶仃洋)之内伶仃岛的任务。军民团结取得完胜,至此,宝安县全境解放。在战斗中,共16位身经百战、历经枪林弹雨的指战员不幸壮烈牺牲。部队与当地政府隆重将16位牺牲烈士与同时期牺牲的宝安西乡甲岸村6位征粮队员,安葬于宝安校场(现今南头古城及中山公园附近)。
▲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图片来源:《深圳市地名志》系列丛书)
1950年4月,原宝安县人民政府为纪念牺牲的6位征粮队烈士,在南头城外建立原“征粮纪念碑”;同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390团为纪念解放内伶仃岛牺牲的16名烈士,在南头校场建立原“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1980年8月21日,由于建设的需要,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深圳市人民政府将这两碑搬迁重建于南头校场,并统一命名为“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1984年,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该纪念碑重建于南头城中山公园内。
▲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图片来源:《深圳市地名志》系列丛书)
内伶仃岛猕猴自然保护区位于内伶仃岛,是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等珍贵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域,它与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共同组成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伶仃岛有“猕猴王国”之称,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有猕猴200多只,1987年时已发展至600多只,到2020年已增加至1000多只。因其特殊的岛屿地形,内伶仃岛是研究生态系统规律、建立种群基因库与自然保护、开展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和生态与自然灾害发生预警的理想场所。2015年5月9日,“中山大学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在内伶仃岛挂牌成立,这有助于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保护区在猕猴等重点保护物种上的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同时还为保护区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支持。
(本文节选、编辑自《深圳市地名志》)
《党史中的深圳地名》内容提供: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