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2021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新媒体分会成立&中国经济新闻(大赛)暨经济新闻人物评选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曙红在活动现场作主旨演讲。全文如下:
融媒时代做好经济报道的探索与思考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张曙红
(2021年7月17日)
感谢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的邀请,有机会来参加今天的活动。首先,我代表经济日报,祝贺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新媒体分会成立,期待新一轮中国经济新闻大赛和经济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办得更加精彩!
按照主办方安排,我发言的题目是“融媒时代做好经济报道的探索与思考”。在此,分享几点经济日报的做法和体会。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高度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媒体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经济日报新一届编委会成立近一年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门的部署要求,立足报社发展实际,提出了“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强调在媒体融合走向深入的大背景下,要认清发展形势,明晰目标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有限力量、抓好主责主业,提高办报质量、力求有所突破。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对编辑思想和采编规范进行了调整和充实,精心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宣传解读,全力打造评论理论品牌,强力推进深度调研报道,加强对经济热点的舆论引导,推出了一系列优秀新闻作品,在业内和社会上取得良好反响。同时,我们进一步强化深度融合发展理念,坚持主报、网站与新媒体一体发展,坚持内容建设、阵地建设和渠道建设一体推进,在突出经济特色、提高办报质量的同时,不断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使融合发展的方向更加精准、重点更加突出、力量更加集中、效果更加彰显。
一、拥抱新技术,探索云传播,不断拓展经济新闻传播的应用场景。
随着“大智移云”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交融渗透,不仅广泛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地改变了媒体行业生存发展的条件与方式。虽然与商业机构比起来,传统媒体并无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但面对技术引领业态的潮流,我们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漠然视之,必须以满腔的热情、理性的态度去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用本报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的话说,在走向媒体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永远不可能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只有大胆去做才有发展机会,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真风口”。唯有自觉迎接变化、主动适应变化,才不会被受众与时代所抛弃。
中经云端是我们依托自有技术力量建设的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经过持续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以云导播、云直播、云采访等技术为核心的直播业务能力,成为可视化、移动化、交互式的新闻生产基础平台。平台已累计开展直播活动近千场次,直播场次年复合增长率为30%。中经云端制作的“两会云访谈”已成为经济日报两会报道的品牌栏目,今年“两会云访谈”全网点击率超过4000万。由中经云端推出的反映武汉抗疫作品《疾控妈妈梅芳华的战“疫”日记》《社区“敲门行动”不漏一人》分别荣获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举办的“共同战疫健康吉利”短视频大赛二等奖和优秀奖。
依托中经云端的新闻生产制作能力,中国经济网开发了独具特色的VR全景新闻产品。不仅利用设备轻量化的特点普及了全景新闻素材的采集,还可以通过自主开发的小程序将VR图片在云端缝合,并以分钟级的速度发布。近年来,VR全景新闻在上海进博会、北京世园会、北京服贸会等多项大型活动中得以成功应用。其中,《线上全景漫游导览系统:“永不落幕”的2019北京世园会》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设计类一等奖。去年,经过公开竞标和严格评审,中国经济网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竞赛场馆VMC全景设计制作项目供应商。下一步,我们还将以中经云端等线上平台为载体,开辟更多的应用场景,拓展云会议、云沙龙、云展会、云课堂等多种服务业态。
二、以数据可视化为方向,做强做活数据新闻,不断提升经济报道的吸引力。
经济数据是受众了解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信息;而对数据的梳理、分析则是引导受众正确认识经济形势、掌握经济政策,帮助其参与经济活动、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方式。但经济数据本身具有较强专业性,经济数据报道容易陷入罗列堆砌、简单枯燥的通病;新媒体的发展也使传统媒体在抢占数据发布第一落点上不再具有优势。有鉴于此,今年以来,我们在“数据可视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加强对经济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通过图表、图示、动图、视频等视觉化的方式予以呈现,努力解决经济数据报道简单枯燥、可读性不强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宏观经济数据的深度分析,重点挖掘数字背后的指征意义,稳定市场主体的发展预期。
今年以来,我们在经济日报开辟“数据”专版,每周刊出三期,重点对一个时期、特定领域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呈现形式上,以图片、图表为主,图文结合,通过版面设计、逻辑排列、多维度数据分析并配以短评,使直观数据与理性分析互为补充,让数字更加直观、结论更加清晰;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与京东等商业平台合作,利用其数据资源优势,有效提高了选题的贴近性、数据样本的可靠性和数据分析的多维度。在报纸刊发“数据”专版的同时,我们制作推出了“数说经济”等新媒体专栏,以视频、GIF、H5等为手段,将“静态可视化”拓展为“动态可视化”。我们制作推出的《百万亿元是怎样炼成的?》《春节消费“牛”劲十足》等视频数据产品,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做好日常数据报道的同时,我们结合重大主题宣传,努力打造一批数据可视化重点产品。如围绕脱贫攻坚,制作了《这个世界难题,为何中国能破解?》H5产品,从脱贫攻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角度展开,挖掘多个维度数据,运用折线图、树图、散点图、桑基图等多种手段,让数据活起来、动起来。今年年初,我们推出了“如果数据会说话”系列视频,从疫情影响下的公共卫生、粮食、就业、新基建4个方面入手,以“数据+动画”的形式呈现,生动展现了抗疫奇迹背后的中国力量。围绕疫情后的经济恢复进程,制作推出了《中国经济复苏时间线》,将宏大叙事分解为细致的切片,以时线轴串起整个作品,让用户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同期声等,立体感受数据传递的信息量。
三、抓住“短视频风口”,丰富传播手段,增强重大主题宣传的传播效果。
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44亿,短视频用户8.73亿,用户平均每天要花2小时看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目前短视频风生水起,风头正劲。甚至有专家断言,“无视频,不融合”。客观来看,视频的制作与传播并非平面媒体的强项,短视频的勃兴,必然给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但我们认为,挑战之中有机遇。如果认识到位,方向对头,措施得力,对经济日报这样的传统媒体来讲,短视频也有可能成为推进融合发展的一条“捷径”、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机会。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今年以来,经济日报编委会优化业务布局,加大工作力度,投资建设了大中小配套的视频演播室,组建了专门的视频制作团队,初步具备了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视频制作技术基础和采编能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贯穿全年的主题宣传中,我们以短视频形式推出了一系列原创作品,丰富了重大主题宣传的传播形式,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今年春节期间,经济日报以“红色货币”为载体,将庆祝建党百年与春节喜庆气氛有机结合,开发出以“喜迎百年华诞、送你红色货币”为主题的融媒体作品,推出后获得4400多万的传播量,传播范围覆盖五大洲84个国家。6月底到7月初,经济日报各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党史中的经济档案”9集系列原创视频,从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角度,选取不同时期经济工作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从经济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初步统计,这套系列视频仅在本报各平台账号的播放量已超过1500万人次,上百家网站及新媒体转发。“七一”前后,我们还相继推出《脱贫攻坚的“中国答卷”》《全面小康的“中国密码”》等系列短视频,为营造建党百年庆典的良好舆论氛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专家认为,以视频形式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故事,做了经济日报该做的事。
四、坚持开门办报、开门办新媒体,不断提升整合社会资源、服务融合发展的能力。
“开门办报”是党报的优良传统。进入融媒时代,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皆有麦克风”的环境中,更需要我们继承传统,守正创新,以宽广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坚决“走出去”、大胆“请进来”,善于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我所用,助我发展。要加强与第三方传播平台的合作。针对各平台不同传播规律和用户特点,实行差异化策略,运营好微信、微博、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账号,努力成为经济报道领域里的“优质内容供应商”。坚持“开门”强技术,加强与互联网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探索在平台研发、数据分析、智媒体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新模式,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从“单向传输”转向“双向互动”,是融媒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今天的受众,不仅是新闻的读者,更是新闻作品的创作者。顺应这种从读者向作者的转化趋势,可以焕发出巨大的新闻生产力。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组织开展了为期100天的“记录小康生活、见证时代变迁”微视频征集活动,动员网民用自己的镜头和视角,反映我国经济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记录全面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活动共收到作品7000余件,在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8亿人次,取得了超预期的传播效果。不久前,报社就此召开专题研讨会,参加研讨的专家学者和业内同行对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让普通百姓的故事走进舆论场C位,体现了人民情怀、百姓视角,做出了亮点,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作为一代老报人,同时也是转型中的新媒体人,我们也在见证着世事的兴替、时代的变迁。融合发展永远在路上。希望今后与在座的同行们加强交流合作,共同顺应时代的变化,探索未知的领域,创新发展的路径,创造光明的未来。
举报/反馈

经济日报

1001万获赞 116.1万粉丝
权威发布,解读经济,服务生活
《经济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