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正在热映,带着这部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影片,主创团队走进高校路演,为年轻学子讲述初心故事。两个多小时笑泪交织,观众会为李达、王会悟夫妇的青涩真挚会心一笑,也为杨开慧、何叔衡、李大钊的牺牲洒下热泪,更对一群担当民族大义的年轻人满怀敬意,深深地浸润在理想的光辉和信仰的力量中。
电影《1921》是一部有里程碑意义的献礼片,银幕上的年轻演员,通过倾情演绎100年前的年轻人,感召当代的年轻人,使年轻人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马尔康
从“拍史”到“拍人”
《1921》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讲述了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如何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与追踪,成功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故事。
作为《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导演、《建军大业》的监制,黄建新对这类重大历史题材的拍摄有自己的心得。这一次监制、执导《1921》,他做了不少新的尝试。作为同样的题材,《1921》不是对《建党伟业》的复刻,如果说10年前《建党伟业》是“拍史”,《1921》便是“拍人”。如果《建党伟业》是“编年体”,《1921》则是书写百年前历史中的“烟火气”。
众所周知,13位“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更有多位代表是当年的“00后”。相应的,影片导演黄建新选择了一批年轻演员,“先辈们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芒,那种青少年眼神里的光,是同龄人才能由衷散发出来的。”《1921》所表达的,就是100年前正青春的革命前辈“寻路”的过程。
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演员吸引年轻人走进影院,但看完影片,最打动年轻人的却是故事和精神。黄轩、倪妮饰演的李达、王会悟夫妇,最开始以青春靓丽的形象、新婚燕尔的恩爱吸引年轻人,随着故事的铺陈,最让人感动的却是他们志同道合的精神成长、为国为民的理想情怀。
立足当下,年轻表达
正如影片制片人任宁所说:“影片以‘青春’为切入口,意欲在有限的篇幅里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历史先辈立体的刻画,进入他们激情饱满的心灵世界,从而使得当下年轻人能够很真实、直观且生动地看到、感受到先辈们的‘烟火气’,从而打破年代的‘厚重感’与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消弭彼此之间的距离,建立起青年人的历史共鸣感。”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剧情。亭子间的天台上,李达与共产国际代表商谈受挫后,独自在暗夜中苦闷,妻子王会悟端来一碗汤圆。两人聊起“中国将向何处去”的迫切,李达讲起以前抵制日货时的经历,发现连烧毁日货的火柴都是日本制造的,感慨偌大的中国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已经开始在改变了”妻子王会悟安慰他,随后李达用哽咽的声音为妻子唱起了《国际歌》……片中年轻的共产党员们流下了屈辱的泪,观众们也感同身受,昨日之苦,尤为沉重,感叹民族崛起之艰辛,革命先辈之艰难,令人潸然泪下。
《1921》以丰富的细节、立体的人物、充沛的情感和生活化视角,探寻“一大代表”们为救亡图存无悔付出的“心灵原动力”,做到了用光影技术、电影艺术,立体刻画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精气神,颂扬他们的理想信念,呈现出“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芒”的青春状态。
尊重历史,尊重观众
优质的主旋律影片,也是诚意作品、匠心作品,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尊重历史才能提升精神内涵,保证思想性;尊重观众才会去挖掘艺术品质和美学价值,保证观赏性。
为拍摄《1921》,剧组主创研究了很多资料,发现李达无论是编杂志还是写文章都非常执着,经常为了一个字的翻译跟李汉俊讨论很久,于是在电影《1921》中,出现了一个李达到印刷厂改字的段落。电影中,冒着被追踪抓捕的危险,李达赶到印刷厂,要求将文稿中的“百姓”二字改为“人民”。正在机器旁争分夺秒的工人们不解,这不是一个意思吗?李达坚持道:“百姓是泛指。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简单两个词的选择,却见先辈们的初心。
为了呈现出1921年建党前后的真貌,主创人员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去世界各地深入挖掘建党前后的珍贵史料,据制片人任宁介绍,他们从日本警视厅档案资料里找到了日本特高科曾计划破坏“一大会议”、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过对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上海警戒的信息等鲜为人知的记载。基于此,《1921》的剧本引入了日本和欧洲的视角,在史实基础上,对代表们在“一大会议”前后化险为夷的过程进行影视化表达。
电影《1921》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感言:“作为中国电影人,能够以光影艺术,把百年前革命先驱们的初心带给当下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让更多人在历史回望中获得激励和鼓舞,我们感到无比的振奋。”
100年时过境迁,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家国情怀,忠于理想信念,不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这是电影《1921》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文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