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公司境外IPO难题系列#
由于盈利要求低、上市流程快,一直以来,境外上市是内地科技公司的首选。
2020年,以新能源三剑客为代表的中概股迎来了一波暴涨,更是点燃了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的热情。
不过近期风云突变,喜马拉雅、哈啰单车、天鹅到家……不少企业悄悄撤回申请,它们的招股书背后有什么秘密?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拆解一批境外上市的知名公司,试图挖掘招股书背后的故事。
核心要点
1、据媒体报道,在线音频平台龙头喜马拉雅已于近期中止其赴美ipo计划,可能转道香港。2018-2020年分别净亏损7.74亿元、7.73亿元、6.05亿元,2021年Q1亏损2.67亿元,累计亏损24.19亿元,订阅和广告收入占了收入的半壁江山,业务模式单一。
2、疯狂烧钱扩张,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内容分成和内容成本居高不下。与在线音频同行相比,付费率比较高,但是与在线视频付费率30%以上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在线音频的付费空间还有待挖掘。
3、内容侵权问题多多,曾赔偿近5000万。
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出品 文:雪梨
据媒体报道,在线音频平台龙头喜马拉雅已于近期中止其赴美ipo计划,可能转道香港。
屡次被传上市又屡次被否认,终于在5月1日递交了美股招股书的喜马拉雅,现在又被传中止赴美ipo计划,上市之路可谓困难重重。
根据CIC的数据,喜马拉雅2020年在平均MAU、手机端音频收听总时长和总收入方面均在中国在线音频领域排名第一。
2021年Q1喜马拉雅的平均MAU为2.5亿,营收增长趋势明显,连年亏损,三年多亏损24.19亿,业务模式单一。喜马拉雅走的是高投入高增长的模式,需要投入的地方多,营销费用持续增长,内容分成和内容成本居高不下,亏损现状无法改变。内容侵权问题多多,曾赔偿近5000万。
三年多亏损24.19亿,业务模式单一
自2012年成立以来,喜马拉雅共经历9轮融资,融资主要集中在2014年至2018年期间,最后一轮是2018年,当时由春华资本、腾讯投资、泛大西洋资本领投的E轮40亿元。
此后没有披露任何融资消息,反而被频传上市,但均被辟谣,直到2021年5月1日递交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营收从 2018 年的14.76亿元增长 81.4% 至 2019 年的26.77亿元,并在 2020 年进一步增长 51.3% 至40.5 亿元。2021年Q1的营收为11.55亿元,同比增长65.2% 。营收增长趋势明显,亏损虽逐年收窄,但扭亏似乎仍然遥遥无期。
2018-2020年分别净亏损7.74亿元、7.73亿元、6.05亿元,2021年Q1亏损2.67亿元,累计亏损24.19亿元。喜马拉雅靠融资支撑了九年。
知识付费时代给在线音频行业打开了创收的大门,在线音频平台纷纷尝试打通直播、教育,扩大在线音频服务的场景覆盖等,试图寻找更多的变现手段。然而,在线音频平台收入方式依然单一,订阅服务、广告变现仍是主要变现渠道。
根据招股书,喜马拉雅的收入包括订阅、广告、直播(虚拟礼品)、教育服务、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其中2018~2020年,订阅收入为6.44亿、12.4亿、17.53亿,分别占总收入的43.6%、46.3%、43.3%,广告收入分别为4.19亿、6.16亿、10.72亿,分别占总收入的28.4%、23%、26.5%。
订阅和广告收入逐年增长占了收入的半壁江山,直播和教育的营收虽然在缓慢增长,但因为直播和教育政策的各种不确定性,想成为收入的主力并不容易。
烧钱扩张
烧钱扩张首先体现在喜马拉雅的营销费用高,2018年~2020年营销费用分别是9.4亿、11.96亿、16.84亿,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64%、45%、42%,2021年Q1投入5.65亿元,占营收比重49%,同比激增93.7%,相当于每2块钱收入中就有1块钱营销成本。
招股书显示,2021年Q1的移动端月活用户为1.04亿,2020~2018年Q1的数据分别为1.03亿、0.76亿、0.43亿,月活数据虽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变缓,花的钱越来越多,得到的用户越来越少。
在移动端付费用户的转化效果上,喜马拉雅平均月活跃移动端付费用户从2018年Q1的80万增长到2021年Q1的1390万,付费率从1.8%大幅增高到13.3%。
与在线音频同行相比,付费率比较高。2021年Q1月活达到5970万的荔枝,月均付费用户仅为47.4万,付费率只有0.79%。但是与在线视频付费率30%以上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在线音频的付费空间还有待挖掘。
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这些都是靠营销烧钱带来的假象,如果一旦停止烧钱,还会不会保持增长势头呢?
其次体现在居高不下的内容分成和内容成本。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的主营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付给内容创作者的节目收入分成和内容购买成本。其中,2018年~2020年的收入分成分别为4.58亿元、9.00亿元和12.95亿元,占比分别为31.0%、33.6%和32.0%,内容购买成本为1.23亿元1.81亿元和2.52亿元,占比为8.3%、6.8%和6.2%。
喜马拉雅目前的内容供给模式为PGC+PUGC+UGC:即以著名IP孵化加盟制作的专业生产内容、细分领域具备专业能力的用户生产内容、普通用户生产内容为主导的内容模式。这种模式注定短期内要不断花钱采购版权内容,并招股书里喜马拉雅也表示会继续获取高质量的授权内容,以扩大和使内容产品多样性。言外之意,未来可能会继续烧钱。
内容侵权问题多多,曾赔偿近5000万
虽然喜马拉雅在内容购买上花费不小,但仍存在版权纠纷。根据招股书,喜马拉雅在2018~2020年因为侵犯版权纠纷,分别赔偿了150万、610万、3700万,三年赔偿近5000万。
天眼查数据显示,喜马拉雅的母公司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涉及案件1798例案件,被告916例,68%的涉案案由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2019年6月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针对网络音频乱象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对喜马拉雅app采取下架30天处置。
5月13日,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违反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收到行政处罚。
7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发布消息称,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喜马拉雅在当下时点取消赴美IPO,背后有许多不得已,但总体看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如何调整自己的业务、增强盈利能力,或是改道港交所仍然谋求上市募资,喜马拉雅会有怎样的动辄,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蜻蜓FM融资,喜马拉雅急于上市,但大厂留给耳朵经济的时间不多了
「一语道破」喜马拉雅上市之路:左转拼多多,右转知乎
喜马拉雅,上市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