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 杨学伟随支前第一机车组抗美援朝

如今 耄耋之年的他唱起战歌依然铿锵有力

  杨学伟(后排左)

  #辽宁好网民学习百年党史#“2021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回忆起血与火的往事和浴血奋战的日日夜夜,我至今记忆犹新。”杨学伟,1932年出生,1950年10月,铁道部决定由苏家屯机务段组成抗美援朝机车队,杨学伟主动报名,并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1014号机车组。1950年12月26日16时许,杨学伟所在的机车组突然接到更改行车线路的命令,也正是这道命令,使得杨学伟所在的机车组成为第一列进入朝鲜的支前列车。而1960年上映的电影《烽火列车》,重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今年,苏家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七一”走访慰问杨学伟时,了解到老人年老腿脚不便,出门困难。7月8日,苏家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将轮椅送到了老人家中,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随同采访,了解到了杨学伟和机车组几名成员,当年如何利用13个天然山洞做掩体,顺利通过15个车站,成功将炸药和物资等运送到前线的战斗故事。

  多知一点

  《烽火列车》

  《烽火列车》是1960年上映的故事片,影片讲述的是美军为阻挠中国人民志愿军向南挺进,炸毁了朝鲜清川江大桥,安东机务段462号列车司机刘风接受了将物资运往前线的任务,在朝鲜同志的帮助下,全车密切合作,突破敌机轰炸封锁,把军用物资运往前线的故事。

  行驶途中突然接到紧急命令

  杨学伟是1950年10月25日报的名,那时他才18岁,又是家里的独生子,组织不批准他的申请。杨学伟说:“独生子就不能上前线吗?部队里那么多战友,难道没有独生子?”就这样,他的申请得到了批准。

  当时,苏家屯机务段首批派出了37人,并派出四台机车。1950年12月26日16时许,杨学伟所在的机车组由沈阳出发直达丹东,在那里领取服装和给养后准备过鸭绿江。然而,当机车途经凤凰城车站时,突然接到紧急命令,改行凤上线(凤凰城至上河口),提前过江。也正是因为这一道命令,使得杨学伟所在的机车组成为第一列进入朝鲜的支前列车。

  战场之上他们没有一人喊苦

  这一路上,硝烟弥漫、火光四起、弹坑累累,警报声、轰炸声不绝于耳,地理环境不熟、语言不通,困难可想而知,但他和其他成员都没有退缩。

  朝鲜山洞很多,这也刚好成了列车最好的天然掩体。为了应对敌机轮番轰炸,他们只能夜间行车,白天在山洞里休息。寒冬腊月,山洞里又冷又潮湿,蒸汽机车冒出的黑烟充满山洞,呛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加上敌机骚扰,他们根本就睡不好觉。

  等到开春转暖,机车组只留下一人看守机车,其余人到山坡上找个隐蔽的地方,席地眯上三个小时。由于睡眠不好、营养不良,很多人一度患上了夜盲症。但是,即使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大家谁也没喊苦。

  除夕之夜大家在战火中度过

  1951年2月5日,是杨学伟在朝鲜过的第一个除夕,1014号机车组在龙兴里山洞准备晚饭。开饭前,司机长姜续志招呼大家坐下来。这时,敌机开始空袭,并向山洞里扫射。由于山洞较短,机车和宿营车停在离洞口很近的位置,子弹不时从车边擦过,大家连忙跳下车,刚趴到列车底下,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枚扔在洞口的炸弹就爆炸了,把宿营车的车门震落在地,并将饭菜、火炉震翻,现场顿时着起了火。大家刚刚将大火扑灭,便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机车组立即赶往龙原里山洞,抢救那里一列被敌军打中的装载汽油的列车。

  杨学伟和其他成员立即对机车进行检查,发现机车上的玻璃全部被震碎,风泵手轮被弹片打坏。经过一番抢修,当日18时许,他们驱车抵达龙原里山洞口,只见洞中烈火滚滚,温度很高,机车无法进入,他们便将两节空车顶入洞内,与被燃烧的停留车厢连接,并将其牵出,同时扑灭了洞内的余火。大家奋战到午夜,终于按时修复了线路。这个除夕夜,杨学伟和大家是在战火中度过的。虽然没吃上一口饭,但他们却因为英勇出色地完成任务而立了功。

  1951年夏,杨学伟等人奉命换防,回到了祖国。1953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今,讲起当年在朝鲜惊心动魄的经历,杨学伟依然激动、振奋与自豪。当老人又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时,我们仿佛又看到了71年前那个18岁的少年。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李远主任摄影记者常晟罡

举报/反馈

沈阳发布

47.2万获赞 7.8万粉丝
中共沈阳市委网信办百家号
中共沈阳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