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派唱腔表演细腻,特别善于刻画人物。特别是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回门不探亲,也要去看看桑振君”、“断了烟断了茶,省下钱也要听桑振君唱《投衙》”,更有痴迷者说:“搭上二亩地,也得看看桑振君的戏”这样的说法。
河南豫剧以善唱著称,在许多传统节目里,百句开外的唱段比比皆是。而豫剧界的老前辈们更是非常重视唱功造诣,桑振君老师就是豫剧艺坛上“韵乖字巧、百句不竭”的戏曲老艺术家。她幼年学艺,少时成名。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勤奋不懈,精益求精。她不仅继承了豫剧不同地域流派的优秀演唱方法,而且也擅于从各种表演流派中借鉴名家之长,并加以发展变化,然后融汇贯通,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豫剧桑派”艺术。
桑振君老师主攻“小旦”,兼演“青衣”。她的声腔甜润娟丽,旋律丰富多彩,尤以“口齿伶俐、韵乖字巧”出名。她早期的拿手戏《对绣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等,多是以唱功为主的传统节目。无论多长的段式,多复杂的句列,一经她的口唱出,准能尽巧尽美地展现给观众。在声腔造诣上,她的确有“百句不竭”的过人功力。她的表演细腻,善于以深邃的艺术目光对角色做入微的分析。因而,她所扮演的人物,总能给人留下“一人一貌”的深刻印象。桑振君老师在豫剧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豫剧的唱腔和表演留下了大量宝贵经验。她所主演的《打金枝》、《投衙》、《下陈州》、《八件衣》、《白莲花》、《黛玉葬花》等剧目,深受广大戏迷朋友们喜爱。
桑振君于1928年农历腊月27日,出生在河南省陈留(现在开封市)东马庄。她的父母都是飘漂穷困的“河南坠子”艺人,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她从小酷爱戏曲艺术,6岁便随父母学艺。然而不幸的是,她父母弟妹均被地主所害,哥哥也让日寇杀死,年仅10岁的桑振君只好孤身投靠杞县一个豫剧班社,开始改学“河南豫剧”。童年的悲惨遭遇锤炼了她不屈不挠、敢于向现实生活挑战的顽强性格。雨雪冰霜,怎能抑制住她刻苦练功的汗水,严寒酷暑,从未动摇过她对艺术进取的决心。就这样,她在和命运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以14岁的年龄,便赢得了梨园盛名,担当起压轴主演的重任。
在旧社会,艺人常被视为“下九流”。桑振君老师虽然年少成名,但是在那个“不是主演无饱暖,当了主演更辛酸”的时代,也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她常常漂泊往返于睢州、宁陵、鹿邑、柘城、淮阳、许昌等地。
桑振君1949年7月加入“前进剧团”,开始走进革命文艺队伍。在部队南下后,“前进剧团”被留给许昌市地方政府。1953年,桑振君老师又随人民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1964年,应河北省邯郸市“东风豫剧团”邀请,到该团任教。
桑振君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曾获奖无数,1951年,她参加淮阳地区戏曲会演,获得优秀演员奖。1956年,她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演出了《白莲花》、《下陈州》等剧目,荣获演员一等奖。在1959年,又获得豫南戏曲会演优秀演员奖。
桑振君老师不仅重视自己的舞台实践,而且对培养豫剧事业的青年一代也尽心尽力。她应邀到“东风豫剧团”任教后,对该团青年演员的表演和唱腔,给予了一招一式、一字一板的耐心指导。由她设计和导演的豫剧《李双双》于1977年赴京演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桑振君把一生都献给了戏曲事业
如今,她虽然已故去17年,但是所创造的“豫剧桑派”艺术是给后人留下的富贵财富,让我们为这位值得尊敬的老艺术家点赞。
梨园频道节目播出时间
豫剧《桃花庵》苗文华
7月9日 21:45
7月10日 17:15
豫剧《投衙》桑振君
7月9日 23:15
7月10日 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