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囚徒的两难困境

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
但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囚徒之间的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的时候,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心理上,我们也常常处于囚徒思维,追求个体的最大利益而忽视整体的利益。
比如现在社会上,有些阶层的人的优越感是“老虎”心态,傲慢自负,看不见他人,不愿意去感受他人,有了错误不是掩盖就是封嘴,死活不认错;有些阶层的人的优越感是“刺猬”心态,觉得自己绝对正确,错误的都是社会,是他人,是体制,一不小心就进入了“囚徒”思维。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也是这样的,当面临逆境的时候,我们总是试图最小化自己的损失,只想着如果逆境能稍微好转一点,我就是幸福的人,我就会知足;但当我们自己面临顺境的时候,我们也会最大化自己的收益,乘机大大地捞上一把,唯恐自己捞得不足,捞得不多。这也是囚徒的思维。

02自我的囚徒思维困境

人和外界因为谋求自身最大利益而不合作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对人来说,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就常常陷入这种冲突,很多时候就会进入不和自己合作的囚徒困境。
如特殊家庭环境造成的心理资源不确定,自小丧失优越感,以分裂的方式解离出一个优越的自我保护受伤的自我,以让自己的内心感觉处于丰盈无缺的状态。
当多重人格面对缺失性的心理黑洞,就摇摆不定的进入囚徒困境,导致自我整体性的被破坏。
小霞4岁时父亲选择自杀绝尘而去,母亲改嫁。
因为孩子的潜意识里都有着对原生家庭的坚守,小霞潜意识并不认可妈妈改嫁的选择,内心压抑着对妈妈背叛生父的愤怒,但意识里、行为上小霞却表现出对妈妈的情感依恋与情境共生。
对于对生父的忠诚,小霞隐藏在骨子里的强烈的领地意识,使小霞每叫一声继父为爸爸,都会被错罪与背叛所纠缠,使得小霞自身的力量感如同被封印了一般被死死的压抑住出不来,让小霞从小就对家的各种记忆产生一种不确定感,因而很难产生对环境认同、对爱认同的归属感,这种从小就根植于心上的自我游离使得小霞在与妈妈的互动中,不自觉的就会产生安全感的测试。
因为在生活上不得不依赖继父,继父又善待自己,因而产生因自己内心长期不接纳不认可隔离继父的愧疚感,形成一方面自虐式自责的牺牲模式来加以掩饰,一方面又对现实中有才情的男人产生依恋,试图把父亲这个角色复活成为她内心力量的来源。
对新家庭成员,小霞内心里既有恨与审判,现实中却又处处求认同,相当于小霞一边审判,一边依恋;一边依恋,一边逃离;一边自虐,一边虐他。
反复拉锯的依恋、求认同与游离、愧疚,使小霞在潜意识里挖坑,意识里填坑,不断地跳出与陷入“囚徒”的困境思维中。
不想不敢不愿靠近继父与母亲,却又不得不与新家庭成员进行情感互动共生,极端压抑的结果是什么,就是陷入自我否定的囚徒困境里。

03跳出囚徒思维困境

跳出自我的囚徒思维困境,原则是人格的合作合一,并且相信自我可以合一。
小霞陷在主体客体互相搏击的囚徒困境中,她自己是个主体,但是她心里面还有一个客体,还有一个主体,也就是三方搏击,分裂出多重人格。
她把她妈妈、她爸爸、她自己放在同一个心理困境里,对每一个角色,她的情感都是矛盾的、撕裂的。
对于当下的小霞,需要将心中那些虚拟的角色进行剥离,不与心中的父母纠缠不清,需要回归自我这个主体。
如何剥离以实现合一,可以分三步走:隔离、淡化、抽离。
第一,对于意识对潜意识的反向表达要隔离。
对于那些虚拟的角色,一时做不到剥离就先隔离。比如隔离那个跟生父同化后的虚拟角色,隔离心中那个“活祭”的母亲,隔离内在那个边审判边依恋的假自体。
不允许父母身上的不好的人格模式在自己身上出现,不允许跟父母之间产生这种深度的依恋连接。
因为父母把我们带到人世间,是希望我们独立生活,自己照顾好自己。
对一个事情,妈妈有妈妈的选择,在她面前我做好女儿就是尊重她的选择,不做评判,也不一定非要跟妈妈情感共生,也不需要跟妈妈产生情感依恋,我有我自己的情感,有我自己的生活,有我自己的空间。我活出自我的价值来,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也是自己跟自己签订的一份合约。
第二,对于自我的正向塑造要淡化。
淡化心理期望,淡化价值满足,淡化欲望的压抑。
一个人有自我形象的塑造,就会进行自我形象的维护,那么同时又有自我欲望的压抑。你不能因为一个欲望没有满足,就将所有的欲望都压抑了。
你得调整你的预期以符合当下,预期可以分阶段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可以分期进行。
第三,对于逆向依恋要抽离。
当你发现对方是投射性补偿的人、物或者是替代性满足的人、物,要即刻抽离,因为这容易叫你迷失本心。所以要把各种角色与各种关系归位对应。
比方说妈妈怎么选择她的人生是妈妈的事,没有必要看不起,也不需要有所谓的谅解与不谅解,你的谅解和不谅解对于妈妈来讲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你要归位到女人的角色与妈妈对应。
你对妈妈背叛生父的愤怒,也是你自己赋予的,是你与生父共生而产生的角色的愤怒,把它剥离干净。它不属于你,那不是你,你只要做好你自己。
当你在现实中隔离掉理想化需求对应的虚拟角色,把内心那么多共生的角色通通剥离,回到你当下的角色,每一个角色也就能移步换景、应景而生、应景而灭了。
记忆的伤痕,心里的伤口,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找到,才能治好,一切由你决定。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得到疗愈,可以实现自我的合一。
你可以与新生家庭成员一起,建立一个稳定的心理资源分配体系,并随之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觉察监督机制,大家庭成员相互制约,学习把那些不属于自我的自我剥离,把属于自我的自我合一,并进行新的相处模式下的思维习性的安全认同感训练。
天长日久,形成统一的思维习性,在满足自我期望的价值创造这个因上做好正向塑造的努力,淡化压抑的自我欲望以避免行为失控,最终实现抽离和剥离。
这个时候,你就能摆脱与破除双重人格下的“囚徒”困境,收获满满幸福的自在人生。
虽然这个世界充满痛苦,但也充满解除痛苦的喜悦,任何问题的背后都有解决的办法,都有更优化的方案。
每一份痛苦敲打我们沉睡的心灵,提醒我们去放下,去相信依办法找方法,用乐观的态度、积极的言行,在认知上改变对创伤性记忆的无限放大与强化,停止敏感多疑的伤痛收集模式,真正放下强迫性重复的自我防御,回归到真实本性的轨道,去迎接阳光下的春暖花开!
举报/反馈

慧心的心理哲学花园

526获赞 284粉丝
心理、哲学,修心养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