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型人格的共生思维,将他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你跟他们相处久了之后,会有一种特别疲惫的感觉。这种疲惫感来自于对方的情感依赖,就好像是在哄孩子一样。这样的人很粘人,很愿意跟人在一起,就像是别人的影子一样。他们将自己全然交托于他人,让他人来掌控自己的生活,所有的选择都交由别人,并且把失败的责任也推卸给别人。跟依赖型人格相处,不管你对他们再好也无法得到感激,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依赖型人格有很强的共生思维,把别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
依赖型人格的成因
有一个足够宠他们的妈妈
依赖型人格在成长经历中,有一个足够理解他们、足够宠他们的妈妈。当他们饿了的时候,他们的母亲能够敏锐地觉察到他们的需求,并且及时给予哺乳。这个时候,婴儿不认为这个乳房属于母亲,而认为是自己一手创造的。他们不会因此感谢母亲的辛勤哺育,而是认为自己得到的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认知思维,会伴随到个体的成年期。当别人对他们好的时候,他们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并不会因为别人对自己好而感激别人。由此可见,他们骨子里有自恋倾向。
有一个自我中心的世界观
在依赖型人格的世界观中,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他们看来,包括父母在内所有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期待的。他们会用命令的口吻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说话,同时也会用命令的口吻来跟同学老师说话。只有当你斩钉截铁地拒绝他们,他们才会意识到你是不同寻常的存在。你越是对他们好,他们也就越看不起你;你越是对他们冷漠,他们反而更加崇拜你。随着不断遭到拒绝,他们的圈子可能会越来越小。唯一不变的是,只要你靠近他们,就必须按照他们的世界观行事。
依赖型人格的情感黑洞
需要别人的高度关注
依赖型人格存在情感黑洞,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别人稍微怠慢自己,就会感到生气,内心会产生被抛弃感。他们就会故意制造一些动静,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同样的,只要你稍微关注他们,就会被他们黏上。因为你曾经对他们好,所以就必须一直对他们好;因为你对他们好,所以必须满足他们的一切。依赖型人格总是在不断寻找“足够好的妈妈”,因为离开了“足够好的妈妈”,他们一个人会感到孤独、无助、弱小。这表明他们没有形成独立而成熟的人格,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
问题是别人造成的
依赖型人格存在情感黑洞,他们总觉得所有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依赖型人格缺乏独立的人格,他们将自己的人生交托给别人。他们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他人,所有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他们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享受爱、食物、关注和成就,而如何完成这些东西,就是别人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在他们的认知中,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其他的事情则交由他人。比如:我需要冰淇淋,那么身边的人就要第一时间给自己送来冰淇淋。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别人需要考虑的了。
无法消除的优越感
依赖型人格存在的情感黑洞,是无法消除内心的优越感。依赖型人格的优越感来自于掌控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有的需求总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满足。他们对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发号施令,将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然后交给他人来完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没有遭受过拒绝和否定,所以内心存在强大的优越感。在步入学校后,他们立刻会遭受巨大打击。可是这并不会让他们的优越感消失,而是转换成另外的形式存在,即特立独行。所有的事情都跟别人不一样,总是想方设法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如何改变依赖型人格?
建立界限感
遇到依赖型人格,需要建立界限感。当依赖型人格对你发号施令的时候,你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拒绝或者选择延迟满足。所谓拒绝,就是直截了当拒绝对方的要求,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位置。当你拒绝对方后,对方肯定会不满。你要教育对方,让对方意识到需要尊重每个人的存在。即便你答应对方的要求,也要学会延迟满足。也就是说,我可以答应你的要求,但是不是马上,而是推迟两三天。目的是让对方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分清楚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培养对方的自发性
遇到依赖型人格,需要学会培养对方的自发性。依赖型人格作为发号施令的人,通常不会自己做事情。当你遇到依赖型人格的时候,要学会培养对方的自发性,让对方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可以给对方安排一定的任务,然后承诺给一些奖励。让对方意识到,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需求。同时也让对方明白,想要满足自我需求,就要用等价的劳动来交换。只有学会自发的生活,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才能够走向成熟。
总而言之,依赖型人格内心像个婴儿一样,只有经过系统的培养才能够走向成熟。
作者:九霄云客
举报/反馈

九霄心理

89.8万获赞 14.1万粉丝
发现自我,走向自我,成为自我!
心理咨询师,赵凯,情感领域爱好者,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