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在大街上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孩子嚎啕大哭,父母在旁边不耐烦地吼叫着叫孩子快点走,见孩子不听,就直接扔下他自顾自走开了,孩子见状哭得更大声,边哭边找爸妈。

这样的场景总是让路人心疼不已,又忍不住想要发问:为什么总是会有类似的情景出现?家庭教育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的父母可能会辩解,孩子不听话,自己束手无策,又不能一直僵在原地,就只能用这种粗暴方式解决。

教不听就骂,骂不听就打,打不听就直接不理,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粗放式教育方式。

过去,养孩子只求孩子能活下去,无暇顾及教育方式;而现在,家庭教养不当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然浮出水面,如果还用老一辈人管教孩子的方式,势必会给孩子造成长远的心理问题。

那么,教育孩子背后的原则是什么,作为父母,我们如何能够洞察孩子的心理,给出恰当的回应和陪伴,以保证孩子能够获得充足的心理养分?

心理咨询师胡慎之和他的妻子曾路合著的《0-3岁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就以他们夫妻的养育儿子豆子的经历为案例,展示了洞悉人性的心理家是如何养育他们的孩子。

1、没有人是天生的好父母,系统学习是必需

韩剧《请回答1988》中,当小女儿向爸爸抱怨自己在家里总是被忽略,姐姐和弟弟更受优待时,充满歉意的爸爸说出了一句感人的话:“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我的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是啊,为人父母,上岗之前谁也没接受过培训,就要懵懵懂懂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自然会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即便是心理咨询师,具备超于常人的丰富的育儿知识,也不见得就能立刻成为好爸爸,好妈妈。

在《0-3岁资深心理学育儿手记》里面,这对新手爸妈也坦言自己会犯错。

比如,给孩子轻易贴标签。

可别觉得孩子小,听不懂大人在讲什么。豆妈一开始担心孩子变成小胖子,既影响未来的身材,也显得不够好看。

于是,她会悄悄和豆子说,让他少吃点儿。

后来带孩子出去遛的时候,有路人会对着孩子说“好胖啊”,这个时候,豆妈发现孩子其实会有些不高兴。

孩子虽然听不懂语言,但是他会敏感地觉知到每句话背后的情感。

有的父母爱嫌弃自家孩子,总是念叨着“哎呀宝宝你咋这么笨”,“宝宝你皮肤黑黑的真难看”,这些评价一方面会听进孩子的心里,另一方面也会逐渐内化为孩子内在的声音。

催眠大师吉利根就曾说,父母是孩子的催眠师。至于催眠的是什么样的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自然会给孩子带去不同的影响。

此外,几乎所有新生儿家庭都曾纠结过的这个问题:孩子作息不规律,经常半夜哭闹,是任由他哭,还是立刻去抱他?

有的老人可能会说,让孩子自己哭一哭,累了就自然睡着了,习惯了就不闹了,后面也就形成自己的规律作息。小孩子不懂事,没必要老是哄着,这多累啊。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新生儿还处于心理上的自闭阶段,此时的他们需要完美照料者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从而建立起生命最初的安全感——也就是任何需求都能立刻得到满足,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哭闹意味着他们有生理或者情绪上的需求,此时如果父母不给孩子及时的回应,孩子慢慢就会进入一种无力感,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自己是孤独的。

后面孩子是变得“懂事”了,可这种懂事的代价,是建立在伤害孩子脆弱的心理防线上,以至于再也不敢轻易表达自己,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缺失的安全感。

在育儿细节上,很多听起来有道理、老一辈人的带娃方法,也许未必符合人的心理健康成长规律。如果不去系统学习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应对方式,就会自以为科学育儿,实则在伤害孩子。

2、爱他,如其所是

有了孩子,也就有了期待。

我们都希望宝宝健康快乐,但也期待他听话、胆子大、好相处、长得可爱等等。

人总是贪心的,总想自己的孩子集合种种优秀的品质,长大成人后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而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父母就会有了攀比心。

书里面,有一次豆妈带豆子去做智商测试,得出来的结果是,孩子智商水平处于中等,听到结果的那刻豆妈感到有点遗憾。

原来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

好在豆妈很快意识到,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孩子能长成什么样,本就不是父母的控制范围,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福气。

但也有不少父母,会因为自我价值感不高,进而拿孩子来满足内在的自恋。

比如,自己学历不高,就会不断鸡娃,希望孩子能够考个第一名,以此来弥补自己曾经的欠缺。

又或者别人夸孩子时,父母会觉得是在夸自己;而孩子如果没做好,父母就会恼怒,觉得是在给自己丢脸,是不能接受的,这也都是自恋的表现。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成长的步伐,不是父母用了某种教育方式,就会得到期待中的结果。

如果期望养育孩子能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旦孩子过程中出现跳脱出自己预期的行为,父母可能就会担忧,甚至为自己不是个合格的父母而焦虑。

这其实没有必要。成为“合格的父母”,只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更多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不礼貌、和别的小朋友相处不好、不好带、不听话,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们做错了什么。

正如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曾说的:“我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爱,就应该如其所是,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期待他成为的样子。

或笨拙,或调皮,或令人烦恼,但只要我们允许他如其所是,就能用爱引导他成为更好的人。

3、父母对了,一切也就对了

有了孩子之后,很多父母会觉得,自己仿佛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孩子的到来,会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言行,甚至会回想起自己童年时期的种种经历。

我们也许曾经被不合适的方式对待,有过难过、无助的时刻,但此刻为了孩子,这个全新的生命,我们愿意去改变原生家庭加在自己身上的消极影响,给孩子构建一个温馨有爱的环境。

与其说父母们学习各种教育方法从而让孩子成长成才,不如说种种方式,其实只是让父母们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完整。

正如《0-3岁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里提到的: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建立的,他们体验到的爱的关系是怎样的,就会在日后把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处理成他们曾体验到的那样。

如果孩子长大后不爱学习,脾气差,习惯不好,那么父母就不该生气,因为很大程度上是父母自己哪里不太对劲,孩子不过是如实反映出来。

所以,如果说真的有能百分百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育儿法,那无非就是,父母持续地释放内在的不安、焦虑,持续地成长为一个有爱、有安全感的人,收回对外的期待,只是认认真真地生活,真诚地爱自己的孩子,爱他的乖与不乖,也真诚地爱自己、爱伴侣,那么,在爱中围绕着的孩子,自然会得到滋养,用他自己的方式旺盛生长。

举报/反馈

拉面的第二人生

282获赞 144粉丝
把书的精华提炼出来分享给你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