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金刚 见习记者 王悦 通讯员 孙久生 张兆坤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大刀的故乡”,3000多把大刀送上前线,英雄事迹代代相传;解放战争时期,6000多名翻身农民在这里参军,铁血西征、屯垦戍边,塑造了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的传奇……
日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德州市宁津县,踏着革命先烈走过的土地,重温那段苦难与辉煌并存的岁月。
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教育基地。
抗战时期村民踊跃参军
打造3000把大刀送上前线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大刀进行曲》的诞生,与第二十九军大刀队息息相关。
1933年3月,日军进犯华北一线,担负阵地防御任务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顽强抵抗。军长宋哲元鉴于当时有兵无枪、有枪缺弹的情况,建立了大刀队,操练了一套实战性很强的“无极刀法”。
3月11日夜,二十九军组织500人的大刀队,分左右两翼突袭日军。身背大刀的勇士们攀垣越墙,分头摸进各村敌营。大刀队在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时,战士们高喊着:“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大刀进行曲》应时而生。
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在当时的宁津地区广为传播,宁津百姓勤奋练武,聘请专业武术指导传授破敌刀法。宁津柴胡店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龙介绍,宁津有“小铁炉之乡”的称号,打铁本是百姓养家糊口的手段,抗日战争时期,崔杨村民三次踊跃参军,共打造了3000多把各种型号的大刀送往前线,柴胡店镇的铁匠铺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小的兵工厂。
“宁津的抗日虽然没有正面战场,没有大规模的战役,最大的战役不过几百人。但宁津的共产党员通过开展游击战,宣传教育群众,分化了伪军,破坏了敌人‘以战养战’的阴谋,同其他地区抗日军民一道牵制了大批日军。”宁津县文联主席刘文浩说。
如今,宁津县柴胡店镇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陈列着形式多样的大刀,锈迹斑斑的刀锋是历史的见证,诉说着昔日的荣光。
宁津籍作家郭澄清创作的小说《大刀记》是中国唯一一部描写鲁北平原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和辉映千秋的历史功勋。
渤海翻身农民组成劲旅
从祖国最东头打到最西头
大刀勇士们所象征的团结统一、英勇无畏的精神在宁津这片热土上不断发扬。
时光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宁津县走出了一支传奇而神秘的部队,他们传承了359旅的军魂和山东好汉的血脉,在解放大西北、保卫边疆的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一支整建由渤海地区翻身农民组成的劲旅,是我军军史上唯一一支从祖国版图的最东头打到最西头的铁军——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这支军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1946年,359旅经过了两年被后人称之为“第二次长征”的“南征北返”行动,返回到陕甘宁边区时,兵力已不足两千人。此时,解放战争全面爆发,部队急需补充兵力。同年11月中旬,经请示中央同意,王震从第359旅旅直和719团2营以及晋绥军区分别抽调283人和38人,共计321名排以上干部组成干部大队,前往山东省渤海解放区征兵。
在山东军区陈毅司令员和山东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招兵任务,正式成立了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全旅总兵力八千多人,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宁津县人,另有少量兵源来自滨州的惠民县和济南的商河县(当时隶属德州)。
1947年2月中旬,山东渤海军区招兵指挥部将参军青年农民正式移交第359旅干部大队。
“这就是一支由翻身农民组建的武装力量。”刘文浩介绍,当时,鲁北大地形成了母送子、妻送郎、参军保家乡的热潮。
前仆后继倒在西征途中
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
1947年10月下旬,华东军区将惠民独立团1191名官兵、鲁中和华东解放军官总队的孟良崮战役解放战士593人拨归渤海军区教导旅。25日,渤海军区教导旅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奉命从庆云出发踏上了西进征途。
1948年2月,渤海军区教导旅正式更换番号,被命名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六旅(简称独六旅),这支年轻的部队在彭德怀和王震的率领下挥师陇东、横渡黄河、挺进河湟,先后参加了运安、宜瓦、黄龙、西府等十大战役,相继解放了安邑、白水、韩城、合阳等16座城市,歼敌2.78万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模范战例,涌现出了一大批特等战斗英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948年11月,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拉开序幕,而在西北战场上我西北野战军也发起了冬季战役,配合淮海战场上的军事行动。
同年11月23日,我军佯攻铜耀,威胁西安,胡宗南急调76军增援,遇我军伏兵。此战近万名山东子弟兵出征,有三分之二永远倒在了西进的途中,而能够查实姓名的烈士仅951名,更多的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1949年2月,独六旅整编为第二军第六师。
一手拿镐一手拿枪
在戈壁滩上兴建铁门关市
上级下达的任务完成后,这些西征万里的山东子弟兵又接到了赶赴新疆的命令。
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上,包括六师在内的驻疆部队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垦荒种地、开渠引水、兴业安家。
1954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生产部队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后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1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在茫茫戈壁滩上,兴建了一座崭新的城市——铁门关市,市中心的一处公园被命名为渤海湾,一条主要街道被命名为宁津街,人们用这种方式把这群山东子弟兵永远铭刻在了记忆中。
源自渤海之滨,成军于解放战场,扎根于天山脚下。这样一支部队,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山东革命历史档案和宁津县历史资料中几乎没有记载。
“2008年,我们在远赴新疆的采访中,无意间触碰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刘文浩介绍说,新疆采访团返程后建立了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制作了《日出渤海照天山》系列专题片,成立了渤海军区教导旅精神宣讲团,以此来纪念这支特殊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