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星照耀中国》出版的同一年(1937年),埃德加·斯诺当时的妻子海伦·斯诺踏上了延安的土地,采访了多位红军将领、士兵和普通百姓。在延安的四个多月,让她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也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奋斗精神所折服。之后,她用一生为架起中美人民之间友谊的桥梁而奋斗。
美国犹他州赛达市的城市中心公园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铜像,她就是海伦·斯诺。
1931年,24岁的海伦·斯诺从赛达这座小城市只身乘船来到中国上海,开启了她和中国的一段不解之缘。海伦亲眼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那段历史。在丈夫埃德加·斯诺完成对“红色中国”的报道后,海伦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于是下定决心前往延安。
美国南犹他大学退休教授 克雷格·琼斯:我认为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认为革命可能是中国最好的希望,我认为她看到了土地革命的必要性,她想了解那个运动。
美国杨百翰大学政治学教授 埃里克·海尔:海伦认识的许多学生都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成员或支持共产主义运动的人。
1937年,海伦·斯诺终于到达延安,她采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接触了陕甘宁边区的战士、工人、农民、文艺工作者、妇女和学生。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时代担当和深深的人民情怀让海伦产生了共鸣。1938年,她出版《红色中国内幕》一书,向全世界展现洋溢着希望和活力的延安。
美国海伦·福斯特·斯诺基金会主席 亚当·福斯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当时说)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我们应该停止内战,我们需要走到一起。我认为海伦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也正是因此她才想讲述她遇到的士兵和领导人的故事,因为她认为(团结)这个信息非常重要。而在当时,很明显只有中国共产党真心想让中国团结起来。
现在在杨百翰大学收藏了很多海伦.斯诺当时在延安采访时的物品、书稿和拍摄的照片。其实海伦·斯诺不光记录了当时在延安,中国红军的那段历史并把它向世界展示,更重要的是,在她回到美国后仍然写了很多有关于中国的书。用她自己的话来讲,“我要做一座桥梁,一座架起中国和美国之间友谊的桥梁”。
海伦·斯诺的侄子 约翰·福斯特:是的,这就是她的使命,是在中国人民和美国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海伦·斯诺的侄女 黛布拉·福斯特:心与心的交流,这就是我认为的桥梁,就是建立我们之间心与心的关系并保持这种关系的活力。因为这就是我认为的,全世界都是这样的,你来自什么文化并不重要,什么样的制度不重要,但我们都期待人们之间能有来自心灵的沟通。
(编辑 温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