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哲学猫

“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真的能主导人的行为与人格吗?

  “怎么去做”真的是因为“怎么去想”而决定的吗?

  早期的时候,我也一样,我也觉得“怎么去做”决定于“怎么去想”。

  但后来,在对自我和外界的观察中,我发现很多现象都与之相违背、相冲突、相矛盾。

  于是乎,两种对立的东西出现了,辩证开始了。

  我先例举一些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

  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吗?自己的父母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管教我们!教育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但是说实话,我们有多少人能听进去呢?是不是嫌他们哆嗦?唠叨?烦?是不是他们的道理基本上都是左耳进,右耳出!

  所以父母经常骂我们是耳旁风!

  最后,他们给我们做的思想教育好像对我们的行为和人格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顶多,我们也只是用他们的话去教育别人,但自己做不到!

  (其实不光是父母教给我们的道理,我们做不到!父母他们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的呢?)

  (我们自已在做人和做事的时候,很多大道理其实自己都明白,可我们自己能做到多少,我们的行为好像并不顺从我们的内心,并不受我们自己的控制。)

  但你们有没有发现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

  一个小孩,虽然父母用言语教育不了他们的行为,但小孩的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走路的样子,身上的各种肢体语言和他们的父母几乎是一模一样,虽然自己的家人感觉不到,但外人却看得清清楚楚!

  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的父母并有没有用语言的方式教育他们说话要用什么样表情、要用什么样语气、走路要用什么姿势。

  可小孩是怎么学会的呢?是怎么拥有了与他们父母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的呢?

  是不是很奇怪吗?父母给我们的思想教育、思想灌输好像对我们的行为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反而那些没有主动用语言教过我们的行为或人格却莫明奇妙地复制到了我们身上!

  当然,可能有的人会说这是遗传!好,就算是遗传,那夫妻相呢?

  两个根本不认识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的语言、表情,肢体语言逐渐地发生了相似性!关于这一现象,大家有所察觉吧!

  还有同一个地域的人,你们会发现他们的行为,人格都有某种共性。

  如果你是一个长期在外边闯荡的人,接触到天南地北的人,这一点,你应该有所发现吧!

  再举一个例子:

  我们在暗恋一个自己极其极喜欢异性的时候,当我们去追求她们时候,我们会在家里想好了、计划好了该怎么表现,该说什么话,该用什么表情,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可是一到女孩面前后,所说的话,做的事完全不一样,我们的行为根本就不是之前想好的,计划好了的,那些想法好像突然之间全忘掉了,我们所释放的行为完全不是之前想的,甚至行为是一团糟、混乱!

  为什么呢?????

  “人的行为”真的是由“人的思想”来决定的吗?

  你们是不是开始该怀疑了!

  到这里,我要开始正式讲我的理论了。

  我先在这里提出一个“行为意识”的概念!

  这是我通过十几年的无数次的辩证,通过西方哲学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得到的,就像任何一种全新思想都是一个辩证法的过程一样。

  “行为意识”,它就像黑暗中影子。很难被认知和发现的,又很容易被归结成“思维意识层面”的东西。

  如果非要去形容它,它就是一种“感觉”,一个不能用“思维意识层面”的语言去形容的存在。

  而“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是分别独立存在的,有时候感觉像同一种东西,但并不是同一种东西!

  我们的“思维意识”决定“我们如果去想”。

  我们的“行为意识”决定“我们如何去做”。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之前的例子:

  在我们喜欢的异性前的表现,为什么会释放不是之前“我想的”的行为呢?

  那是因为你一碰到你喜欢的异性,这个“场景”直接引导出了你的“行为意识层面”所对应的行为,而你所谓想好的只是“思维意识层面”的东西,它一下子被当时你与女孩相处的这个“场景”给屏蔽掉了!所以之前想好的那些就全部都忘掉了。

  (这里已经设及到了记忆映射方面的东西,如果看不懂,只能后期再细讲。)

  再说说大人教育小孩,为什么大人用语言的方式给小孩讲道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大人从来没注意的行为却被小孩莫名其妙地学会了,从而形成了小孩的人格。

  这是因为大人用语言的方式给小孩灌输的是“思维意识”(准确地说语言中的内容),“思维意识”是不能主导小孩的行为和人格的。

  而大人在用语言的方式给小孩灌输“思维意识”的同时,他们说话的语气,说话的表情,说话的眼神,说话的动作。。。。却是实实在在的行为。

  这与话语中的“内容”不同,那是“思维意识”,而大人的“行为”却是会直接转化成小孩的“行为意识”,而“行为意识”才是能直接主导人的行为的。

  (讲到这里,我不知道我是否将我要脑子的内容表达清楚了,也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消化了我所谓的“行为意识”这概念?希望我的语言表达不是太差。)

  好了!再说“夫妻相”。

  “夫妻相”的原理也是一样的,两个本来相互不认识的人,长时间在一起之后,长时间的互动,他们的行为不停地转变对方的“行为意识”,从而,双方就拥有很多相似的行为。

  而一些不同地域的人,他们的行为和人格之所以存在着某些共性,其原理也是一样的。

  这种人与人之间“行为意识”的学习,根本就不是主动性的,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被动植入的,是你根本无法察觉的。

  为了更好理解“行为意识”这个概念,我现在尽量多举些例子让大家消化。

  大家在正常走路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要用多大力气走路,用什么步子走路,从而踩不到自己的脚的吗?

  估计没有一个人想过。

  我们之所以能正常走路,是因为有一个主导我们走路的“行为意识”在支配着我们,走路的那个时候,我脑子里从来没有想过“如何走路”这种“思维意识”出现。

  这种走路的“行为意识”,就像黑暗中的影子,我们根本从来没注意到它的存在,也从来没去想过有它的存在。

  再说一个例子,吃饭!

  吃饭实际上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舌头和牙距离那么近,我们是怎么做到吃饭的时候牙齿一直咬不舌头?

  你吃饭时有想过用什么方法和姿势去吃饭而咬不到舌头吗?,应该没有吧!

  原因就是因为吃饭的这种行为,它是由主导吃饭的“行为意识”支配的!

  而我们吃饭的时候的时候,我们是不能感觉得到吃饭的“行为意识”的存在的。

  这两点说明了“行为意识”的几乎无法察觉的不可认知性。

  继续下一个例子。

  你们打过篮球吗?

  我们是怎样将篮球投进篮球筐里的呢?是老师教给我们投球的姿势和方法吗?

  当然不是!

  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不断地投篮,有的投进去,有的没投进去。

  长时间练习后,投蓝开始越来越准了!

  还记得在投蓝时候脑子是想着什么吗?是想着投蓝的姿势,还是想着进蓝的手感?

  答案是进蓝的手感!如果想着投蓝的姿势的话反而投不进。

  那这个“手感”倒底是什么呢?

  其实,它就是正确进蓝所对应的“行为意识”

  在我们“行为意识”库里,之前投蓝的经验,让我们有了很投蓝的“行为意识”,有的“行为意识”能进蓝,有的“行为意识”不能进蓝。

  (了解经验主义的人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一段。)

  而我们要找的就是那个能进蓝的“行为意识”,那个“手感”!

  当球进了,回忆一下,你是不是会说:“手感到位了”。

  其实这个过程中就是我们找到了对应进蓝的“行为意识”。

  再说举个例子,你们自己去思考吧。

  你们听说过这样的案例吗?

  把一个正常人放进精神病院里,经过长时间,最后这个正常人精神也变得有些不正常了!

  为什么呢?你们能想得到答案的!

  (三元意识学说与记忆映射原理是一个整体,我知道你们还有很多疑问,“思维意识”虽然不能直接主导“人的行为”,但“思维意识”会作为引导源,对“行为意识”产生引导作用,这个到后期的“记忆映射原理”再具体讲。)

  

举报/反馈

哲学猫的人生旅途

4036获赞 292粉丝
《记忆映射原理与三元意识学说》创立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