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王小帅除了自身是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以外,近年来也致力于挖掘青年导演,监制了一批类型与风格各异,口碑褒贬不一的作品。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由王小帅担任监制,王小帅结识近30年的摄影师邬迪首次担任导演,涂们、吴晓亮、倪虹洁等主演的电影《上山》入围,与《柳浪闻莺》《东北虎》共同构成今年上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三部中国大陆参赛片。最终《上山》遗憾未能获奖。
《上山》在上影节首映后,监制王小帅对话媒体,揭秘了影片的一些幕后制作情况,回应了刚刚出炉的一些争议,并阐释了作为一名监制与青年导演的合作之道。谈到与年轻人合作,王小帅提到,《地久天长》邀请王源是因为他的年龄刚好符合剧情和角色需要,他们绝不会为了流量演员而特意去打造一部电影。
王小帅还透露了继《地久天长》之后,“家园三部曲”的第二部电影《沃土》的最新进展:已经筹备了小半年,目前还在选景搭景阶段,争取今年年底开机。它是一部农村题材电影,讲述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谈《上山》选角:
因《长安十二时辰》而邀请吴晓亮,倪虹洁是宝藏演员
记者:《上山》里有一句关键台词,“上山容易下山难”,提炼了整个故事。最初是如何构思出这个片名的?您会怎么定义这部电影?
王小帅:原本编剧想的是《山上有座庙》,但是因为一些情况不让用这个名字,大家就说怎么办呢,要赶快推出一个名字,这时我们制片人刘璇说《上山》也行,上山容易下山难,也正好契合了这句台词。
这部电影主要发生在一个空间里,我希望外面越少越好,就在一个空间里解决猫捉老鼠这个事儿,这就变成一种挑战、一种尝试。从类型片角度去解读它呢,会有一点不同于以往的东西。我们也在总结它是个悬疑片还是警匪片,可能更像警匪片吧,警察抓小偷,但是抓捕是在单一场景下的,一个舞台剧式的场景。
我们经常下乡勘景,到处跑,真的看到过很多这种不同宗教合在一块的道观,我们小时候文化信仰也确实混杂。这其实带着一种暗示,就是说人可能一到这里边,由内而外自然地就会想要洗心革面,这方面对一个人的改变其实是很重要的。尽管他是一个逃亡七年的罪犯,他也想改变。
其实社会上很多犯罪动机是不得已的,蓄意的也好,什么的也好,挖掘每个人的过去,都会挖到他的动机,出发点都会很不一样。这个戏处理到最后,并不是说他是好人和坏人,只能看出他肯定伤害过很多人,但实际上就出于一种稚嫩的、简单的情感关系,我觉得观众看到了,也会有一种共鸣,就是哎呀,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一些(情感)这方面或多或少的伤害,然后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记者:您邀请吴晓亮出演了《上山》,他在片中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和尚,一个是罪犯,这两个角色反差很大。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王小帅:首先在剧本上有这么一个设定(两个人长得非常像),这就是很难的问题,你永远不可能找出来两个一模一样的人,要在一个人身上去解决他的双重身份问题。这个也花了一些心思,从妆容上,还有晓亮整个气质的拿捏上。大家会觉得这两个人怎么回事啊,有各种疑问。但是只要最后观众认可,我觉得就是胜利。和尚是为后面的反转埋下一个附笔,这个戏不怕剧透,它最后是有内容的,有一个更大的动机在里面,我觉得晓亮的表现还不错。
我找吴晓亮的原因是,我喜欢他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气质。真见了面以后,我发现他比我想象的年轻,他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可能扮相或者上镜显得更成熟,那我们就要把他的年龄感再做一做,让他演和尚的时候能稍微老一点,在过去的段落再做一做他的年轻感,这方面花了一些工夫,他也很认真地配合。演员想要去好好演一部戏的意愿很重要,不然他都不配合,那我们就没办法帮你了。
涂们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觉得他是比较合适的,我们在《老兽》里合作过,都很好。涂们属于少有的应该说是老一代艺术家吧,对电影本身比较重视。他合不合作,一方面是看合作的对象,一方面要看剧本。看了之后,他给我发语音,告诉我,“我看了这个剧本,(警察这个角色)就是我”,因为以前他哥哥当过警察,我一想很好,大家都愿意把自己放进来。
记者:倪虹洁这次的戏份不是很多,只在回忆里出现,对于她的表演其实是蛮限制的,因为她的角色其实还挺复杂。
王小帅:对,我觉得这次跟她的合作是一个收获。倪虹洁以前给人的印象就是情景剧啊,甚至广告,那一支著名的广告,我们年轻时候就看过来的。好像大家都在怀疑说她会不会演戏,但是我看过她在崔健那部戏里的表演,好像是挺正式的角色,已经不是喜剧了,还可以,然后就提出跟她合作。
确实她的戏份不多,戏份不多的话有些演员就会挑,想给自己增加戏份。但是她很好,她很尊重剧本,很尊重大的结构。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第一天来的时候,上来就拍审问她那段戏。我那天从外地回来,赶到现场,都没认出她来!你知道吗,她把那个妆弄好了,按道理我们大家在一个剧组,肯定会“哎呀好久不见”这样打招呼,一番寒喧,但是那天她就没理我,就看着(对手戏)演员。
我当时很吃惊,她的角色虽然戏份少,但是她做足了功课,上来就进入状态,我觉得非常好。最后那场戏,她把自己弄得很憔悴,一滴眼泪下来。我们几个,包括导演,包括执行,都说真是好演员啊,像找到一个宝藏演员的感觉。
回应《上山》口碑:
配乐是往悬疑片和好莱坞方向上做,评价好坏导演都会接受
记者:一般类型片和文艺片都是分开的,《上山》算是一种尝试吗?就是把类型片也拍得很文艺。
王小帅:我倒更主张把类型片和艺术片稍微分开来谈。类型片有类型片的方法,它有必须要解决的一些东西,或者是要掺进去的元素,要让观众有带入感,你只要把这个功课做好就行,当然类型片也可以争取做得高级一点。
比如喜剧片,现在慢慢地观众知道了,你愣起那个笑点,各种夸张,好像在挠我的胳肢窝,非得让我笑,会很难受。相反地,通过台词、通过一些桥段、通过碰撞,让我自然地笑出来,这个就显得相对高级。中国电影的发展,在各种类型上都要去钻研好。
至于文艺片或作者电影,很多人有拍艺术片的愿望,但是没有真正的才华。不是说艺术片就必须戴着眼镜去看,要很崇拜这个艺术,不是这样的,每个类型都要做好。
记者:《上山》的海报是充满禅意的,您觉得这部电影的表达含有怎样的禅意?
王小帅:首先他是被困在山上的一个道观里,是儒释道都有的一个中国式的奇怪的山庙。这已经投射出了人物可能是穷途末路了,这些宗教能够让他的心灵稍微平静下来,躲避起来,最好把过去都洗涤掉,只要活着,活到死就已经很满足了,这样一种概念。那这是不是一种拯救,是不是一种洗涤,是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帮助,这个我们还是蛮含蓄的,我们不可以把太宗教的方面拿出来说。
儒释道都有的道观,其实在中国农村很普遍。我本意是希望这方面能再充分一点,把一个人物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多展示一点。但是有些东西不能够过度地去渲染,这一点是我比较遗憾的。
记者:今天算是《上山》在电影节第一次放映,第一批评价已经出来了,您有关注吗?
王小帅:你给我说说,我还不知道呢。
记者:就在十几分钟前,一些人评价说这个片子的配乐减很多分,有人觉得塞得太满了。您当时在做配乐方面的考虑是?
王小帅:我自己的片子往往音乐很少,有的片子几乎整体都没有音乐。但是这个呢,像我们经常看的一些美国早期的电影或者悬疑片,音乐是非常充足的。这种片子的情绪跟艺术片是不一样的,我们确实在音乐上希望做得满一点。我们还好了,不像有些恐怖片经常“咣”弄个声音吓唬你,我们这个尽量少一点,但我们是往悬疑片或好莱坞片的方向上做。
记者:还有观众直言这部作品,“总体看下来像学生作业”。
王小帅:完了,这个感觉直接转到导演了。我不便于评论了,因为我是幕后的人,希望大家这个问题问导演或者问观众。我还没来得及听和看一些反馈。其实不管好坏,我相信邬迪作为导演,从他的影视经验来说,都是会接受的。不像以前他做摄影师,好还是坏都是导演的事儿。人都有第一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体会,有足够的热情,都可以继续往下走。
记者:最终在剪辑呈现上,运用了大量的闪回插叙手法,很多观众看了有点昏昏欲睡。关于剪辑您的想法是?
王小帅:有些观众可能看过比较多的电影,他会有他的需求,会有他不昏昏欲睡的点。我自己拍电影经常是避免用闪回,但是这种类型的东西呢,它要讲清楚事儿,闪回就是一种基本手段。有一些类型片,如果能做到彻底创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可遇不可求。我们这个作为一个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那些东西我觉得就有点(超纲),可以让导演以后再努力。闪回是类型片的一个基本叙事手段,这没办法。
记者:您和邬迪合作过很多部电影,会不会担心这部电影看下来仍然比较王小帅化?
王小帅:这我就不知道了,我觉得不太担心,因为它这个类型和故事我从来没有做过。我也喜欢类型片,悬疑片也好,警匪片也好,但是我从来没有做过,因此在这上面还没有痕迹,只是这次有机会,我作为一个监制可以尝试一下这种类型。出来有没有我的印记,我不知道,因为我都没做过这种片子。
监制经验谈:
类型片和作者电影要“区分对待”,但最终都是导演说了算
记者:《上山》导演邬迪是您结识近30年的摄影师,这次为什么鼓励他来做导演,您担任幕后监制?在拍摄和后期剪辑上,您有没有提出一些意见?
王小帅:邬迪做摄影师已经很成功了,做过那么多年,现在很多人愿意在这样大的环境里去尝试(做导演),我看他也曾经也有这个愿望。这个片子的整体走向规模,我觉得可以让他来尝试一下,他看到剧本以后,也很愿意,把他多年来作为摄影师的经验转换成导演,我觉得是很自然的、水到渠成的。
我以前监制过很作者的片子,现场我几乎一天都没去过,都是出了问题我再去帮他们解决,都是外围的问题,我就成了一个生活或者外围制片了。在片场一切都是导演说了算,除了演员、摄影跟他好好沟通之外,其他最终都是导演的决定,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强加给导演,一左右导演就乱了。我就觉得,一旦选择一个导演,就相信他,就交给他。
但是这次呢,因为它带有类型片的性质,那我就要稍微地在现场,哪怕不是在拍摄现场,我也要在酒店里面观察一下拍摄状况是不是顺利。要随时提醒导演风格不能离开大的剧本框架,因为它类似于类型片,必须把悬疑扣到最后,让观众满足,不能说故事讲不透,你光玩艺术,那不行。有时候我到了现场也就在边上看,只要所有的设定都在框架内,我就不说话。导演是一个影片的灵魂,你东插一句,西插一句,打乱他的思路,那不行。
这次我帮他把剧本调整了以后,选景都是我去的,当地政府的联系,包括道观的联系、美术全部弄好,再交给导演。我觉得就是这样,一边把着,一边又放手,(监制)是一个非常有分寸感的工作。
记者:您会根据影片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监制方式?
王小帅:我会分得很清晰,如果你是作者的、成本很小的电影,导演刚开始第一部,对市场是没有期待的,但为了完成你的梦想,我们支持你。同时我们也在推类型片,类型片导演将会获得很多投资,他获得的酬金也会很多,我们就这么区分对待。
这样才往前推进,谁都别羡慕谁。但是到最后呢,可能变成有市场期待的导演非常羡慕作者型导演,因为他们喜欢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是欣赏,或者提出了一些意见,但是更认可他们的想法。可是做市场行为的东西呢,就变成一环一环要抠,很累,我们要敲,要打,要抠它,就很痛苦,就很崩溃。你要这么走就得这么做,你要那么走就得那么去做,我觉得要分清楚才好。
记者:您做监制是怎么挑选项目的?会选择跟自己风格比较贴近的吗?
王小帅:首先剧本不能特别low,为了追求一个什么效果非得去乱来,有很多人做这个。它还得是一个比较正常严肃的类型走向。
我自己的影片还是走自己的路线,但是现在(市场)需求量很大,大家都让一个公司,或者边上人都能尝试着做一些东西,所以就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或者愿意来尝试这个题材的人来担任导演,我做幕后这样。
谈与王源合作:剧情需要,不能为流量去做一部戏
新片《沃土》争取年底开拍,讲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记者:您接触过很多年轻导演,对当下中国青年导演有什么整体观察?
王小帅:第一我觉得还是要好好注重自己的创作。第二,我感觉到好的现象是,某一种影片出现的瞬间就获得巨大的市场成功,那么这些年轻导演就非常清晰地知道我要在影片里怎么去构架,比如好莱坞或者传统戏剧里面的几幕,反转,做出来就非常符合大众审美,一个处女作导演就能获得非常大的成功。
像《我不是药神》就是这样,文牧野在大家的帮助下,他非常清晰地做一个相对传统的剧情片,一下子获得这么大的成功。还有的导演第一部就能直接进入戛纳电影节,都是现在很好的状况。这些状况我觉得根源都在于中国的社会,有烟火气,有社会的这种质地,才能获得成功。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电影行业,有没有什么建议给他们?
王小帅:现在的年轻人很厉害了,首先他们的环境很好了,机会越来越多。有的导演第一部很好,后面慢慢地就差一点,有这样的现象。基本上你多锻炼,你真的坚持,真的热爱这个行业,不要因为一受打击,别人一说什么,你就放弃了、对自己没有信心了。我觉得拍电影还是要一点点成熟和进步的,有一个过程。
记者:您跟很多实力派戏骨合作过,比如王景春、涂们,以后会跟更多年轻演员合作吗?
王小帅:主要看需求,你有很多人想合作,但是如果这部戏里都是中老年角色,那就没办法。但是你像我们《地久天长》里有一个15、16岁的这么一个孩子,那王源就正好。不能说我们想合作王源就合作,得有这个契机,得有这个角色。我们不会为了年轻的流量而去做一个戏,而是要看在筹备的戏用什么演员合适。
记者:新的“迷雾剧场”片单中有您的《八角亭迷雾》,网剧对您来说是一种怎样新的尝试?除了这个网剧,您最近还有什么项目在推进?
王小帅:它是标准的欧美、英国的12集剧集,每集的长度好像都在40-50分钟,整体是一个长的(故事)。导演是花箐,是个很厉害的导演,我做幕后。
我还在筹备我的新电影,名字叫《沃土》,之前发过一张概念海报,是个农村题材,讲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部电影陆陆续续筹备了有小半年了,我们在选景,找到地方以后还得把各个关系理顺了,说我们到时候来拍电影,拜托你们支持,有些地方很欢迎,有些地方就不见得,那就得找欢迎我们的,来提升文化旅游的热度。确定下来地方才可以搭景,一步一步往下走。
看看《沃土》今年年底能不能拍上,因为现在还是疫情期间嘛,大家都在想办法赶快,再不拍就又是一年过去了。
(何小沁/文)
举报/反馈

新浪娱乐

1574万获赞 126.3万粉丝
新浪娱乐为你带来最新鲜的娱乐资讯
新浪娱乐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