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湖南国际频道推出“百年耀中华,世界潮我看”特别企划,以“歌、景、诗”等形式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记忆立体联动,围绕“时空对唱”“时空追寻”“时空诵读”三大板块开展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实践。以红色经典,颂百年风华,湖南国际频道“百年耀中华”专栏将精选耳熟能详的代表性红歌制成MV,通过“黑科技”剪辑手法实现新老“同台”同唱同一首歌,呈现跨越百年的时空对唱。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在这朗朗上口、妇孺皆知的旋律中,红袄绿裤,扎了一根大辫子的农家少女喜儿的形象油然浮现,人们的思绪马上被拉回到了那个雪花飞舞的夜晚。
▲ 歌剧《白毛女》剧照
歌曲《北风吹》是歌剧《白毛女》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唱段,由贺敬之、丁毅作词,马可、张鲁作曲。音乐塑造了十七八岁的少女——“喜儿”天真活泼、纯朴善良的形象,同时表达了她盼望爹爹早日回家时期待和忧伤的心情。
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族歌剧,同时也中国歌剧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1945年中共七大期间在延安首演获得极大成功。后被改编成电影、京剧、芭蕾舞剧,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传承七十余载依然经久不衰。
▲ 电影《白毛女》海报
自1945年首演至今,《白毛女》中的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等人物形象,以及《北风吹》《扎红头绳》《恨是高山仇是海》等经典选段早已深入人心。
作为《白毛女》的插曲,《北风吹》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光辉的一笔,它不仅对于研究《白毛女》和民族歌剧提供了最具代表性的素材,同时,它还是运用民歌素材进行专业创作的一个优秀范例。
当“北风吹、雪花飘”的前奏一响,喜儿迎着风雪出场。初一亮相,光彩照人。这是喜儿在全剧中的第一个亮相,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定格于此。
喜儿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个受苦受难百姓中的一个,是沧海一粟,又是代表人物。
《白毛女》的剧稿完成后,在延安演出30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每演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啼哭声,有人从第一幕至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甚至一次演出中有一战士竟冲上台去要杀剧中地主黄世仁。人们称赞台上台下感情交融的情景为“翻身人看翻身戏”。很快,“白毛女旋风”就吹遍了全中国,自此经久不衰。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很大程度是靠当时鲁迅艺术剧院的文学艺术界精英组成的集体创作团队,将来源于生活的民间传说,进行提炼升华,赋予其新的艺术形式,提炼出“旧社会将人逼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这一全新主题,使之从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成为一个能反映时代变化本质的典型故事,一个新的中国故事。
据该剧的主要编剧贺敬之先生回忆:他写作的时候会回忆农村生活的人物形象,也会和自己的经历结合在一起,“写到杨白劳喝卤水自杀,我是流泪写的。”他还特别强调,尽管文学剧本重要的部分是他写的,后来历次的修改也是由他做的,但自己不过是参与了小小的一部分,这部作品其实是延安鲁艺老一辈集体创作的心血结晶。
76年里,《白毛女》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脚步,被一代代艺术家以诸多表现形式悉心传承。这朵饱蘸心血的艺术之花,也承载着时代的深刻寓意,盛放于观众面前,鲜艳不败。
首演时,喜儿的扮演者是王昆。郭兰英于1947年第一次扮演喜儿,她的声音被公认有极强的穿透力。1972年,朱逢博为芭蕾舞剧《白毛女》的伴唱,她那感人肺腑、独树一帜的歌声,成功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
▲ 王昆
▲ 朱逢博
▲ 郭兰英饰喜儿
一部经典作品总要穿越在漫长岁月的时代风云中,不断地经受时间和空间的检验。在中国歌剧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是《白毛女》;在国际歌剧史上,影响力经久不衰的也是《白毛女》。
新时期以来,《白毛女》又多次重演。2015年,文化部组织复排歌剧《白毛女》并摄制了3D舞台艺术片,总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雷佳接棒成为了第四代“白毛女”。
此次新版歌剧《白毛女》创作期间,雷佳等30多名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还奔赴“白毛女”原型地——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实地深入生活散住在老乡家,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柴、放羊、包饺子、贴饼子、点卤水豆腐……“接地气”的生活让演员们对表演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而通过实地考察白毛女洞、奶奶庙,参观西柏坡纪念馆等,演员们也对人物塑造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该剧在此前各站巡演中大受好评,特别是雷佳极具穿透力的声音,细腻的演出,戳中不少观众的泪腺。
作为中国的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使歌剧开始成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这部来自人民的红色经典,滋养着一代代观众。一代又一代创作者、表演者的传承演绎,又让这部红色经典焕发新的魅力。“白毛女”的声音始终在中华大地上回荡,历久弥新。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视频/夏静婷
编辑/李蕾蕾
参考来源/新华社 中国新闻网 燕赵晚报 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