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0年,由嵩山地区8处11项历史建筑组成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本报联合登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进行一一展示。本期讲述少林寺塔林、少室阙、太室阙、启母阙、会善寺。
登封融媒记者 高鹏敏 通讯员 蔡宏炬
少林寺塔林 中国现存古塔数量 最多的塔群
少林寺塔林为历代高僧的墓塔群,位于少林寺常住院以西280米处的山坡上,占地面积1.99公顷,南临少溪河、北靠五乳峰,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因为古塔丛立、势如密林,故有“塔林”之称。
塔林及周边地区保存唐、五代、宋、金、元、明、清7个朝代(689~1803年)的古塔,其中唐代6座、五代1座、宋代2座、金代8座、元代44座、明代143座、清代14座、建年不详23座,共计241座,大多塔上都有石质或砖质塔铭,塔林内还有14品碑刻。塔林为人们展示了自唐以来不同时期墓塔造型、艺术风格的变化,表现出了历史上佛教禅宗文化与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少林寺塔林是中国现存古塔数量最多的塔群,被称为“古塔艺术博物馆”,是综合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雕刻艺术发展史和宗教发展史的实物资料宝库。
少室阙
中国古代祭祀礼制
建筑的典范之一
少室阙是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区西6公里少室山下,面对太室山,少溪河从背后潺潺流过。
少室阙始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少室山庙现已无存。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其结构和太室阙基本相同。少室阙东西两阙间距7.60米,相对如门,是少室山庙的象征性大门。东阙通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各长2.12米、厚0.7米。阙身画像剥蚀较为严重,保存较完整的有60余幅。其中具有突出价值的画像有马戏、月宫图、蹴鞠等。阙铭为篆书,刚劲俊逸,和启母阙铭风格相同。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
太室阙 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
太室阙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区东太室山黄盖峰下中岳庙天中阁前600多米处的中轴线上,后来便成为历代中岳庙前导空间的重要建筑。太室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
太室阙始建于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为东西两阙,间距6.75米,相对如门,是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阙身平面呈长方形,上有出檐的四阿顶,为石质仿木结构,东西两阙分别由母阙和子阙组成,各通高3.96米、长2.13米、厚0.7米,子阙比母阙低1.31米。阙的题额刻在西阙南面上部,阳刻,仅存“中岳太室阳城”六字。铭记刻在西阙北面,阴刻,计27行,每行7字,内容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阳城县长吕常等建阙的缘由。
阙身四周雕饰有反映汉代社会风俗和信仰的画像,保存较好的有50余幅。其中,铺首衔环是面目狰狞、巨口獠牙、口衔圆环的兽面画像,常见于商周青铜器纹饰,战国时称这种兽面为饕餮。汉代时饕餮因善于看守财物,所以多雕在门或器物上,作为守卫。
比目鱼为一目三尾的鲤鱼画像,为神化的吉祥物。《史记·封禅书》有比目鱼的记载。
鲧画像是夏禹的父亲鲧的画像,共有三幅,一幅是一巨鳖,两幅似人似鳖,实为夏氏族的图腾,反映了嵩山一带祭鲧的遗风。
启母阙 汉代艺术家的大胆艺术创造
启母阙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位于嵩山万岁峰下山坡上,西临崇福宫,东依浮丘峰,北距启母石190米。启母庙今已无存。据阙铭记载,启母阙为颍川太守朱宠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建造。
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其结构和太室阙相同,东西两阙间距6.80米,相对如门,是启母庙的象征性大门。现存西阙高3.17米、东阙高3.18米,各长2.13米、厚0.7米。阙身画像保存较完整的有60余幅,具有突出价值的雕刻画面有夏禹化熊、启母化石、幻术、斗鸡等。启母阙的铭文为篆书,堂溪协撰写,字体俊逸刚劲,计35行,每行12字,是三阙铭记中保存较好者,内容主要是赞颂夏禹治水的功绩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另一段铭记为隶书,记述堂溪协之子中郎将堂溪典来嵩山祈雨的情况。
启母阙与太室阙、少室阙并称“汉三阙”,其画像的雕刻技法,主要是浅浮雕加阴线刻,以线写形,以形传神,用粗犷古拙的形象显现出磅礴雄浑的气势,是汉代艺术家的大胆艺术创造。汉三阙作为极少的汉代建筑遗存,造型朴拙,既具有石构建筑的典型面貌,又在屋顶等细部上反映了木构建筑的若干特点,其上的画像和铭文十分精美,形态夸张,富有浪漫气息,是汉代艺术风格的集中反映。汉三阙的建筑形式和画像内容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
会善寺 嵩山地区著名的寺院之一
会善寺位于登封市区西北6公里处的太室山积翠峰下,左倚龙山、右傍虎山,林木葱郁、风光旖旎。会善寺前身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一所离宫,魏亡后舍宫为寺。
会善寺坐北朝南,常住院南北长65.06米,东西宽57.53米,占地3743平方米,中轴线保存有照壁、山门、大殿东西配房等,两侧有东西配房等8座历史建筑。山门前照壁上嵌有“天中山”和“天光云影”刻石。大殿建筑在广阔的月台后部,出檐深远、斗栱硕大,外跳五铺作重栱双下昂,殿内减柱造,结构严谨,保存完整。会善寺大殿是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其典型做法,如斗栱、角梁、乳栿、剳牵、丁栿、踏头、丁华抹颏栱等,虽经后世重修,仍不失其价值。另外,会善寺还保存碑偈23品、古树82棵。
会善寺是嵩山地区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是古代嵩山地区僧人授戒中心,和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著名高僧普寂、元珪、净藏、惟宽及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俗名张遂)等皆出自该寺。
本文来源:郑州晚报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91万获赞 200.3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