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要求”把好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让阳光照亮食品安全全链条
■记者 林佳冰 通讯员 吕程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我市食品安全宣传周于6月5日正式开启,主题是“尚俭崇信 守护阳光下的餐盘”。
都说食品安全是一副重担,重在哪儿?
关乎食品安全的环节多,环节多则隐患多。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其重在于一头担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头担着扩大消费、产业升级的期许。
如何挑好这副重担?海宁坚持“党政同责”,落实“最严要求”,打造食品安全全链条、全覆盖、全方位治理体系,把好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抓源头强监管 守好食品安全“第一关”
搞好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
“你好,我们要对摊位上的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检。”近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执法人员来到海宁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对在售的绿豆芽、老姜、茄子、黄瓜等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检。
记者了解到,我市拥有81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主体、36家农贸市场,每天有大量的食品从这里“出发”,流向餐桌。管好食品市场的“头部”,是确保“舌尖安全”的第一个关口。
一直以来,海宁不断深化源头治理,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联手,加强产地管理,加强监督巡查,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强化农业生产主体“第一责任人”意识,组织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主体全部签订承诺书并公开张贴,严格落实规模以上生产主体的生产记录制度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同时,加强产品自检,规模以上生产主体对销售的农产品均开展自检或委托检验。
另一方面,推行标准入户,强化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三品”认证。全面制定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模式图或标准简图,并大力实施标准入户和模式图上墙,全市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三类主体中的推广应用率达90%以上,并开展省级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创建。目前,全市共有农业地方标准27个,绿色优质农产品113个。
农药残留是食品安全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海宁全面实施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改革,实现农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绿色发展。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综合平台,实现药肥智能闭环管理。
与此同时,监管这只“手”也要发挥切实作用。市相关部门每年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并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监督巡查,实施全面排查摸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
数字化赋能食品安全。记者了解到,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共1569家生产主体进入海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主体信息库,规模以上生产主体可通过追溯系统打印“二维码”或食用农产品合格证。
依托“浙食链” 食品装上“身份证”
解决食品质量问题要依靠科技,保障食品安全同样要依靠科技。今年初,全国首个食品安全追溯闭环管理系统——“浙食链”在浙江正式上线运营,意味着我省的食品安全进入了从农田(车间)到餐桌全程监管的新阶段。
“就是这个二维码,每个产品外包装上都有,是食品的‘身份证’。”近日,记者走进海宁市大维食品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公司总经理王柱向记者解释道,“消费者只需要打开手机支付宝或微信扫一扫,就可以获得这款食品的生产加工状况、工厂自检结果、监督抽检结果、食用农产品产地和合格证明、进口食品检疫等全链条信息。”
小小的溯源码,体现的是产品质量控制的数字化、信息化。作为我市第一家“浙食链”应用上线企业,大维食品已完成“厂厂阳光”“批批检测”“样样赋码”三大模板的升级改造。
此外,“浙食链”还提升了监管部门的风险处置能力。借助其“时时追溯、事事倒查”的功能,监管部门能够向消费者和企业发出食品安全预警。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发现原材料有问题,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不合格食品的产销流向,及时定位流通链条,从而采取召回、下架等措施,严把农田到餐桌每个环节的食品安全关。
“浙食链”是2021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浙食链”正式上线以来,海宁积极推行食品生产企业“上链”及创建“阳光工厂”,根据“浙食链”系统填写要求,将企业在采购、验收、入库、检测、出库等环节的相关情况上传至系统。
目前,全市共有63家食品生产企业成功“上链”,创建21家“阳光工厂”,另有30家经营单位在浙食链系统中上链,包含农批经营户、大型商超、食杂店。接下来,我市将加速推进“浙食链”系统应用工作,并持续扩面,比如向老百姓所关心的婴幼儿保健食品、使用进口原料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等,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控制,守护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把餐饮晒在阳光下 赋能幸福民生
食品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健康,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丝毫马虎不得。
“我们目标在上半年,动员所有商户都安装上‘阳光厨房’。”不久前,海宁银泰城创建省级“阳关餐饮”示范综合体工作正式启动,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创建单位,银泰负责人顾晓丹立下“军令状”。目前,海宁银泰各项创建工作已在有序开展之中,就拿“阳光厨房”来说,超过80%的商家已主动安装。
食品安全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一直以来,海宁立足移动互联时代餐饮消费新趋势,紧扣餐饮食品安全痛点和消费者关注热点,坚持向互联网“借智慧”、向第三方“借力量”,以消费选择倒逼行业提升,为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自2018年开始,我市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入第三方餐饮食品安全评估督导机构,形成服务能力覆盖全市餐饮单位的第三方评估督导力量,平均每月一次评估全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日常管理情况,并在海宁餐饮食品安全网、海宁潮食汇等网络平台公示。
借力“第三方”,夯实餐饮行业信用监管大数据基础。到现在为止,“第三方”人员已评估督导餐饮服务单位4.1万余家次,经过督导提升成效明显的餐饮单位1856家;排查餐饮单位重大风险隐患167件,罚没款100万余元。
不仅如此,我市着力打造海宁市餐饮信用互联网公示平台,建立餐饮单位亮化等级评定专栏,将第三方评估督导信息实时传送到平台相应商家页面上。商家信息在包含注册信息、现场照片、检查记录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就评估督导结果自动生成“黑色哭脸”“红色平脸”“黄色微笑脸”“绿色大笑脸”等食品安全等级。消费者可随时随地登录平台一键查询,跟着笑脸找美食。
“在公示平台上连续3次‘黑脸’的商家,我们还将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例如月子中心专项检查、年夜饭专项检查、网络订餐专项检查、奶茶店专项检查、小微入网餐饮单位专项检查等,利用舆情聚势,严打餐饮行业“黑暗料理”。
记者了解到,全市已实现7108家餐饮单位亮化等级实时公示,“评估督导+执法监管+信用公示+市场选择”餐饮治理海宁模式进一步建立,真正让群众看得清清楚楚、吃得明明白白。
本文来源:海宁日报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92万获赞 221.2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