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遂宁日报-遂宁新闻网
6月11日《遂宁日报》08版
俯瞰高峰山迷宫。李四海 摄
在遂宁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高峰山古建筑群是唯一一处道教活动场所。
高峰山位于蓬溪县文井场镇北20公里处,海拔547米,山峰秀丽,群柏环绕,有“蜀北第一名山”“川中第一峰”之誉。此地作为宗教场所,始于唐,初为佛教寺院,清末改为道观,民国时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
高峰山古建筑群由山门、三清殿、老君殿、文昌殿、客堂、各层寮舍等组成,筑沿山势呈包围式布局山门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余平方米,因独特的八卦迷宫建筑,有“川北迷宫”之称。
子塑像,为国内外最大老子塑像。位于高峰山西北山麓的老
1 民国时期成为川北名观
在蓬溪、西充、射洪三县(市)交界之地,有一场镇,名之文井。相传,元朝末年,这里的人们在马桑溪岸掘了一口井,井周围居住的多为文姓人家,遂将此地称为文井。
文井镇最响亮的名片,无疑是高峰山。从小镇出发,一路向北,驱车20公里就来到了高峰山脚下。与周边的小山相比,高峰山如鹤立鸡群一般,显得卓尔不群。
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木牌坊,其造型独特、古朴高雅,匾额上“川北名胜”几个大字潇洒飘逸、充满灵气。宽阔而陡峭的石梯,一直向上延伸。
行至山腰,可见一些寨垣及寨门,相传建于宋元时期,其依山势间次修建,寨垣现总长约3千米,最高处约13米左右,形势险要,东、西、南、北设寨门四道,现仅存南寨门和北寨门。
在石梯的尽头,一座高大的老子雕像,巍峨屹立,高36米,用石19889块,这些非人为的数字巧合,暗含了道家所讲究的“顺达长九”的数理。据考证,它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高、第一大老子塑像。塑像两侧分别是《老子八十一化图》和《全真七子功行图》,是高峰山道教文化标志性景点。
高峰山山门。李四海摄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
据《四川通志》记载,高峰山道观始建于唐代。唐代以后,迭经兵乱,山寺屡废屡兴,至光绪年间,由亦僧亦道信徒共同主持寺务。道士王源清、居士杨扶云、僧人袁明心三人相继进驻寺中,他们志同道合,志在振兴高峰山。儒、释、道在此奇妙地融为一体,有着极为广泛的信众基础。于是,寺复旧观,誉满远近。
民国初年,王源清与袁、杨二人相继离世。王源清的弟子范云峰安葬其师于高峰山寺左东北寨门之间,修石廓竖碑以记其功绩。从此,范云峰便继承衣钵主持高峰山寺务。从此,高峰山便只作为道观使用。
在此后的数十年里,蓬溪、射洪、广安、南充各地名儒和许多拜门信徒,将范云峰的“道行”广为传播。据记载,有一年范云峰寿辰,高峰山寺人山人海,难计其数,“夜间无床可安寝者或露天坐以待旦,或睡于戏楼右边红苕土中。”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范云峰的主持下,高峰山大兴土木,扩建玄宫,维修四道寨门和上下山的石板路,后又修建碑亭等,使之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川北名观。
高峰山置身绿树之中,充满灵秀之气。
2 八卦迷宫深蕴道妙玄机
过了老子塑像,再往上走就到了山顶的核心建筑群。行至山门,但见三重飞檐悬叠而起,上面镌刻有人物、花卉等浮雕,甚为雄伟壮观。
高峰山道观是奇妙的迷宫建筑,全系木质结构,共三层。楼亭碧瓦,飞檐翘角。整个建筑群按先天八卦设计修建,按《易》64卦,以道家“金锁八门”的奇术纵横排比,其间深蕴着玄机。5200多平方米的建筑有大小门400多道,正门、侧门、实门、虛门、活门、死门、机关暗道门等多种,这在全国宫观、寺庙中都十分罕见。
这些建筑多是就地而建,未过多平整,因此房屋布局十分紧凑。后来扩建房屋又层层包围着主庙,致使房屋相连,门户、拐弯较多,如迷宫一般,使人进入后难以寻路出去。
道观内核心位置的天井分为一阴一阳,喻为太极图。正北为三清殿,其后是斗姆殿,构成坎中满,形成坎卦。正南为老君殿,殿对面是南客堂把回廊隔成两段,构成离中虚,形成离卦。正东是文武殿,殿后为灵官殿,灵官殿前建有山门,构成乾三连,形成乾卦。正西是西客堂把回廊间隔成六段,构成坤六段,形成坤卦。四卦相生相连,环抱厢房230余间,行走其间,东西莫辨,南北不分,深蕴道妙玄机。
从高空中俯瞰道观,层层包裹好似堡垒,相互勾连的屋顶组成一个复杂的几何图案,具有一种简洁、质朴之美。
高峰山建筑群内部空间灵活宽敞,神殿、客堂、寮房处处相通,楼梯、隔道错落有致,整个空间既丰富又整一。串联起大大小小的院落,建筑的实,院落的虚,形成了明确的阴阳对举,虚空透亮的庭院是建筑的有机延伸和补充,形成了沟通天地、接纳自然万物的空间,体现了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观念。看似简单的一幢木结构建筑,却隐含着如此多的玄机。
除此之外,这些建筑保持了原木本色,有“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的朴素、自然之美。殿堂内的装饰不是错彩镂金的富丽堂皇,大多是古拙简朴的壁画和雕刻,仅在檐下进行了彩绘,花拱、门窗花格等关键部位进行了雕刻,亦使建筑本体更加鲜活。
道观内部结构。
3 留存众多名人碑匾字画
高峰山古建筑群体现出了阴阳相生、道法自然等道家文化的深邃理念,其不仅造型布局独特,而且承载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等。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西充、南充、射洪、蓬溪等地政府自山中搜出金银数十担。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人盗宝寻珠,祸及王、范真人墓亭,所得颇丰。以后,又不断有传言:有人一锄挖到金条,有人摔跤而得金戒……更有人言之凿凿:高峰山的暗道夹墙中隐藏有价值超亿元的金银财宝。
新中国成立之初,川北行署曾经专门发布布告,要求保护高峰山寺庙建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峰山的神像、雕刻、匾对、字画遭遇了很大破坏。1984年12月,蓬溪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高峰山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布告》,加强文物保护。随后,高峰山寺经上级政府批准,“正式开放高峰山道观”,逐渐成为川北名胜旅游景点。
从清末至今,高峰山道观中陈列军政要员和地方名士题署的匾额300余块、楹联40余副。据相关资料记载,文人雅士中,著名书法家谢无量、著名画家丰子恺等,都赠有碑匾字画手迹。
高峰山古今楹联尚存40副,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先生撰书的碑亭联“率三教大道化人,古今罕有;尽一生苦心济世,日月增辉”、清代著名书法家文龙所书“结构最高峰,觉天下名山,南条北障皆枝干;优游余穴地,享世间奇福,虎伏龙眼养性情”等。
高峰山的匾额作为一笔珍贵的人文资源,不仅艺术地揭示了道教义理,生动地展示了书法牌匾艺术,皆具宗教、哲学、艺术审美价值,同时对研究民国时期政教关系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全媒体记者 王锡刚)
本文来自【遂宁日报-遂宁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文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