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之交,子期离世,伯牙毅然断琴,壮烈而决然地为知音祭奠。他们相识相交的点滴化作一曲百听不厌的《高山流水》,成就一段佳话。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似流星,瞬间迸发出火花。在1000多年后的九日山中,也流传着一对挚友的故事。秦系在山中西峰巨石下筑读书室,“等”了姜公辅12年,此后,姜、秦二人在山中相伴了13年,秦系为其送葬后,才离开隐居25年之久的九日山。山中林木丛丛,山岩生色,葱翠间萦绕着澄澈的流水,似乎也在诉说着这段“姜秦之谊”。
名仕怀吊
自唐宋以来九日山便是文人名士雅集宴饮赋诗之所。小满过,夏日的午后异常闷热,穿过红砖大殿,踏上进山的大道,绿树遮阴、曲径通幽,隐没于虫鸣中,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九日山西峰石刻群。有南宋官员黄公度、龚茂良凭吊姜公辅所题:“抱琴历高峰,佛石就晚阴。空山对摇落,怀哉千古心。”青山有幸,得名士相伴。站在此处,重访先贤古迹,依然能感受到高士隐者的纯真质朴。
沿着石阶下山,步行10多分钟,在东峰东南麓一片龙眼树林中,可见姜相墓地基本保存完好,占地约140平方米。
居中竖立两方墓碑,前一方为清代重修时所立,楷书阴刻“唐相国忠肃姜公封茔”字样,后一方是无字墓碑,疑为原始墓碑,曾一度被埋没于地下,为元代产物。
姜相墓
墓周围有拱墙,墓前有祭台,列两尊石将军,其下卧伏石羊、石狮各一对,并立一对圆顶角柱。
在姜相墓旁后方不远处的石壁上,有一方南宋淳熙间(公元1174—1189年)南安摄吏黄汝嘉修墓碑记。
该墓历经宋淳熙间黄汝嘉、明弘治间知府李哲、乾隆间其裔孙姜宏泰三次重修,保存至今,墓区构物具有各个时代的特点。
“疑疑姜公,巉巉东峰。峰以公名,千古并崇!”南宋时期,泉州太守真德秀祭姜相坟赞曰。此外,柳宗元、王十朋、陈知柔、吴栻等都有怀吊诗文,可以看出当时众多名人贤达及后代对姜公辅的肯定与敬重。
九日山有关姜公辅的石刻。
1984年,姜相墓被列为当时南安县文物保护单位,为了防止文物被盗,相关部门还在墓前装置监控,进行保护。历年来,姜姓宗亲联谊总会来自全国各地姜氏族人及姜公辅在越南的后裔也曾到此拜谒姜相墓,瞻仰高士峰。
为相半载
岁月无情,总留下几多传说。姜公辅的先祖居住在甘肃省天水县,后迁移广东南海县,他的祖父神翊来到钦州,任钦州参军,开始定居遵化。父亲姜挺曾为盛唐时期的县令,后迁居越南爱州,姜公辅在此出生。
青少年时期,姜公辅勤奋好学,天资聪敏,在遵化县城跟随老师学习知识,还曾到过古窦岭石窟潜心研读经史,稽古论今,才高识广。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姜公辅考中进士,补为校书郎;后应制策科高等,授左拾遗,召为翰林院学士掌编修国史、草拟制诰,兼任京兆户曹参军。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姜公辅及时提醒德宗,泾原节度使朱泚疑似要图谋叛乱。翌年,泾原兵变。事后,德宗赞其有“先见之明”,更加器重他的才智谋略,遂拜他为谏议大夫,职掌议论朝政,进谏皇帝,并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摄宰相职务,参知政事。
从此,忠贞耿直的姜公辅声名鹊起
唐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姜公辅随德宗离开奉天,转移梁州。到了城固县,德宗最疼爱的长女唐安公主不幸在逃难中病死,德宗想要将之厚葬。
姜公辅却依然本着直率的性格,建议德宗,特殊情况应特殊处理。德宗悼女情切,大怒,将其相职罢免,降官为左庶子,后又改为右庶子。
奉职于国家多事之秋,受命于危难之际。姜公辅为相不过半年便遭罢斥,未能充分施展才华抱负。后来,他自请罢官为道士,德宗遂贬他为泉州别驾。
对峰而居
“一时直道犯龙鳞,流落空闻弃海滨。”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姜公辅一路落寞地来到泉州。泉州刺史席相并没有苛待这位落魄宰相,反而热情设宴为其接风洗尘。
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让他们交谈甚欢,此后的日子,两位高雅之士常常相邀对饮,说尽人间悲欢。泉州民众为纪念姜公辅及席相出游之地,筑二公亭于泉州东郊。
不久,席相调任他处,姜公辅见九日山风光秀丽,山下金溪水声淙淙,山间清风夹杂着清香,便在东峰筑建居室,过起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姜公辅隐居九日山,并不只是冲着山间美景,促使他上山而居的最大动力,是那位在此隐居的大诗人秦系,两人一见如故抱负相投成为密友,对峰而居长达13年之久。
有了挚友相伴,姜公辅再也没有离开过九日山。一位是杰出诗人,一位是著名政治家,姜秦二人朝晚共对,每日徜徉山水,饮酒赋诗,评史论文,研诗挥墨。
“姜公辅之谪,见系辄穷日不能去,筑室与相近,忘流落之苦。”《新唐书·秦系列传》的记载,见证了二人山居生活清简,养就了不平凡的心,不受尘事羁绊。
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起用76岁的姜公辅为吉州刺史,而他还未赴任就病逝了,秦系痛失知交。因姜公辅只身来泉州,妻儿远在越南,秦系就近为姜公辅选择墓地料理后事。
后来,人们崇敬姜公辅的高风亮节,称九日山东峰为“姜相峰”,他游过的东台为“姜相台”,并建“姜相亭”“聚秀阁”。
姜相峰
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泉州太守赵令衿建“二贤祠”,祀秦系与姜公辅,并题字:“二公皆唐伟人,名在简册,邦人景慕之若山斗焉。”
南宋理学家朱熹于九日山建“思古堂”,亦称“怀古堂”,同样只为纪念秦系、姜公辅二人。
时光流逝,年轮变换,当年姜公辅所筑的石室早已荡然无存,现在岩顶处平坦,可容纳数人,前方可远眺金溪,右边对峰西峰。
映入眼帘的是刻于东峰脊中部岩壁的“姜相峰”三个大字,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中格外醒目,为北宋翰林学士、同安县书法家苏绅所题刻,表达对姜公辅的缅怀纪念之意。
如今,九日山上还流传着他吟诗退窃贼的典故,而在九日山下的社坛村内还有一口为“相公泉”的千年古井,据传是姜公辅当年取水所用,井水汩汩冒出,现在依然可以直接饮用。
安南文宗
姜公辅一生所撰作品大多流散失传,唯有遗存的《白云照春海赋》《对直言极谏策》,一赋一策被收录于《全唐文》卷446章,被世人铭记。
《儒学南传史》记载,《白云照春海赋》后半篇阙文,虽仅存前半篇三百余字,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在越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被尊为“安南千古文宗。”
此赋以鲜碧空镜春海为韵,描写白云春海的景物之美,气势之盛,抒发了作者的志趣情感。文笔流畅,辞藻华丽,视野开阔,体物写志,各尽其妙。“鸟颉颃以追飞,鱼从容以涵泳。莫不各得其适,咸悦乎性。”“色莫尚乎洁白,岁何芳于首春。惟春色也,嘉夫藻丽;惟白云也,赏以清贞。”融体物与写志于一体,情景交融,从中可以看见作者的志趣与怀抱。
该书还称,如果从思想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对直言极谏策》的价值要远高于《白云照春海赋》。姜公辅的对策,对于君道治道,对于如何治理好国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和见解。可以窥见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还可以从中了解唐德宗即位初期的某些心态以及全国形势的部分侧面。此策既是姜公辅仅存的完整作品,又是迄今所见越南人撰写的最早的一篇政论。
人物:姜公辅
姜公辅,字德文,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唐朝宰相,“南安四贤”之一,出生于大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作为越南人,以安南士子身份进京参考,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考中进士。颇有才干和器识,敢于言事,深得唐德宗信任。但因言辞触怒皇帝,被贬为泉州别驾,后在南安九日山隐居13年。
《全唐文》收录了姜公辅的《对直言极谏策》和残缺的《白云春海赋》,这两篇文章在越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白云春海赋》更被尊为“安南千古文宗”。
遗迹:姜相墓
姜相墓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麒麟山(九日山东峰)东南麓。墓地约140平方米,有墓碑高1.53米、宽1.34米,阴刻楷书“唐相国忠肃姜公封茔”。墓前有石翁仲、石狮、石羊、石望柱各一对。墓后巨石有摩崖石刻记载宋淳熙间南安摄吏黄汝嘉修墓记事。该墓经宋淳熙间黄汝嘉、明弘治间知府李哲、乾隆间其裔孙姜宏泰三次重修。
李杨瑜 李想 文/图
来源:海丝商报
举报/反馈

金刺桐

9674获赞 659粉丝
文旅专号。发现人物、好地方、好东西。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