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张香桐星”命名证书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又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耀苍穹,这一次名字的主人是著名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神经科学奠基人之一的张香桐先生。昨天,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举行“张香桐星”命名仪式暨纪念张香桐先生学术报告会。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这样向到场者介绍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首任所长的学术精神与成就:他形成了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生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命名仪式上,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主任杨捷兴宣读了“张香桐星”国际命名公报。“张香桐星”是紫金山天文台于2008年2月29日用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小行星,2012年2月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316450 号国际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的发现命名权。它处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4.08 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4.54年;到地球的距离最远6.05亿公里,最近2.15亿公里。“张香桐星”在其轨道上不停地绕着太阳运行,永远闪耀在宇宙星空之中。
图说:赠送小行星模型
“张香桐先生热爱党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远见卓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蒲慕明深情地说,“张先生几十年前铺下的路,我们还在一步步往前走,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
张香桐是国际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国际上公认的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针刺麻醉机制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1946年,他以“绘制猴运动皮层内肌肉部委的表征图谱”获得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该工作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经典工作,张香桐也成为最早一批涉猎神经联接图谱的科学家;上世纪50年代,他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发现:他首次发现神经元树突电位,并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阐述了树突上突触联接重要性的人”,而他对树突功能的观点,直到30年后,同行才找到了证明的证据;1954年,他发现的“光强化效应”被国际生理学界称为“张氏效应”。
张香桐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学识渊博,富有远见卓识,一生收获荣誉无数: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美国茨列休尔德奖、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终身成就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成就奖”……2007年,100岁的张香桐先生与世长辞。
与张香桐一起工作多年的陈宜张回忆,张香桐在与他的多次谈话中反复提到:一个科学家,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的脑科学研究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结合我国的特点与需要,去解决那些迫切需要解决、而我们也有能力,甚至是优势去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可以进一步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提高我们的水平与能力。
仰望星空,不少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这是国际性、永久性荣誉。如编号8117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星”、编号17606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星”、编号31230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星”、编号79694的原“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南仁东星”、编号148081的我国航天“大总师”“孙家栋星”、编号281880的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星”等等。共和国群星闪耀,每一次抬望眼,都能感受到他们守护和激励的力量。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