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7年飞行生涯中已安全飞行1.5万多小时,起落5000多架次,未发生过一次差错事件何超:把荣誉转化为责任和动力的“英雄机长”
人物小传
何超,1982年出生,2001年入党。现为东航上海飞行七部高级飞行技术管理、空客320机型机长教员。在2016年“10·11”航空器危险接近事件中,成功化解危机,保证了两架飞机上443名人员的生命安全。先后荣获中国民航总局一等功、上海市青年 “五四”奖章标兵、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希望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顶得上、豁得出、用得着。”
作为飞行员,日复一日操控着一杆两舵;作为教员,谆谆教导着队伍里的年轻飞行员——如果不是2016年那场千钧一发的考验,作为众多民航工作者中的一员,何超的工作应该就是这样平淡。然而,反观一切英雄的高光时刻,无不是基于本人阅历、经验、应变、知识、判断、处置和操控能力的总和。
17年的飞行生涯中,何超已安全飞行1.5万多小时,起落5000多架次,从未发生过不安全事件,甚至连一次差错事件也没发生过。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希望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顶得上、豁得出、用得着。”何超的誓言掷地有声。
平时翻烂飞行手册,关键时刻才能挑起大梁
“只有平时精研技术,做好准备,在关键时刻才能挑得起大梁。”这是许多人对何超妥善处置双机危险接近事件后的评语。
2016年10月11日,他与同事正一起执飞从上海前往天津的航班。当他驾驶的飞机在跑道上起飞滑跑达到每小时200公里时,飞机右前方,一架A330飞机正在横穿前方跑道。事后得知,这架收到错误指令穿越跑道的A330,载着266名旅客刚飞抵上海。
发现异常后,何超立即让机组成员向塔台询问,并密切观察这架飞机的动向。与此同时,何超驾驶的飞机速度已达每小时240公里,如果按这个速度下去,几秒后,两架飞机就会撞在一起,后果不堪设想。
在短暂判断后,何超作出了用最大起飞推力提前起飞的决定。最后,飞机在他的操纵下从A330上方飞越,当时两机垂直距离仅19米,翼尖距离仅为13米,如果判断错误,再晚两三秒两架飞机就会撞在一起。最终,他成功挽救了两机400多名旅客的生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 “英雄机长”。
能在电光火石之间作出正确决断,依靠的不是侥幸,而是何超多年来刻意练习所形成的准确判断力、丰富的飞行经验以及对所驾驶飞机状态的精确掌握。
1982年出生的何超,毕业于中国民航飞行员学院。从小就喜欢看革命战争电影和飞行电影的他,儿时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成为一名飞行员,另一个更重要的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四川师范大学学习期间,他学习刻苦、表现突出,19岁就入党。后来他又转入飞行学院学习,通过刻苦努力顺利毕业,最终实现飞行梦想。
进入东航上海飞行部后,何超始终以党员飞行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暗暗对自己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在各方面成为普通飞行员学习的榜样。
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抓起飞行手册或模拟程序,刻苦钻研飞行知识,熟悉飞机性能。在他的案头,好几本巴掌厚的中英文飞行手册都快被翻烂了,而各种处置突发情况的飞行程序则被他无数次在脑海中演练,以至于在进行模拟机训练时,只要出现相关程序,他就会下意识进入状态,按步骤进行操控。长此以往,他不但将A320机型的性能烂熟于心,更掌握了与航线飞行相关的所有飞行原理和控制技巧,成为一名飞行技术精深的“工匠型职业飞行员”。
面对新考验新挑战,迎难而上一一化解
如今,回顾多年前成为“英雄机长”的高光时刻,面对之后不断累积的种种荣誉,何超坦言,自己早已调整好心态,把这些经历转化成自身成长的动力,把这些荣誉转变为主动作为的责任。
2020年4月10日,当东航MU9001航班平稳降落在虹桥机场,上海最后一支援鄂医疗队平安回沪时,人们惊喜地发现,驾机接这些“抗疫英雄”们回家的正是何超。
为确保包机航班顺利执行,何超带领第二机长方志浩、副驾驶谢东宇提前一天对飞机适航状态、航路情况、武汉机场变化、天气情况、特情处置流程等进行周密的航前准备工作。到了晚上,三人还不放心,又通过视频进行了再梳理、再确认,为第二天早上7点多的航班做好万全准备。
“医护人员们面对困难主动请缨、逆流而上、不畏生死、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何超通过机长广播向白衣天使们致以敬意:“你们是上海医疗队坚守武汉阵地的最后一批勇士,你们不畏艰险,逆行而上,直面挑战,敬业奉献,如今一个不少凯旋,我们为你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疫情深刻影响了航空业。对此,何超从容而笃定:“疫情对我们航班运行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防疫方面不断变化的新要求促使我们规范运行标准,排查风险点,甚至不得不重新梳理工作流程。比如,航班消毒为机组的航前准备增加了时间,有时会涉及液体形式的消毒,我们要对这些风险点进行排查。”
飞行员空中飞行的时候阳光很刺眼、必须戴墨镜,而疫情比较严重的那段时间,墨镜与护目镜的取舍就成了一个问题。除了这些,还有应急情况下使用飞机上氧气面罩是否需要取下口罩等,这些全都是疫情带给飞行员的新挑战。
面对新考验,何超和同事们迎难而上,一一对流程进行规范与改进,将难题一道道化解,融进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个个日常。
当教员有特殊感染力,生动讲解触动学员安全神经
如今何超不仅是一名机长,也是一名检查员,负责各类考试检查工作。
“今天骂你,不代表我,代表我的家人,因为将来他们很有可能坐你开的飞机,我不想因为那个飞行员是你而担心。”这是《中国机长》里的一句经典台词,何超也深有同感。
“有些人飞得不好,检查不通过,觉得标准太严格。”何超在讲完技术问题后,有些人不太理解标准为什么这么严格,他就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我的家人有一天也可能坐你的飞机,从个人角度来说,也要严格标准。”这样的讲解更能触动年轻飞行学员的安全神经。
无形的压力迫使何超学会了未雨绸缪,起飞前的各项准备也更加细致谨慎。接受飞行任务,哪怕是天天飞的航线,他都要细心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核对航行资料,仔细研究航路气象等情况;飞行前检查飞机,更加不能马虎,里里外外一丝不苟;坐上驾驶舱就必须全神贯注,起飞降落阶段应“手不离杆,脚不离舵”,随时处在应急状态……
对此,有年轻飞行学员回忆何超带飞的经历:“何教员一进入驾驶舱,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他细致、严格的操作,让你在学飞行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就跟着他慎重、仔细地去做各种动作,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让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疏忽与偏差,都杜绝在萌芽之中。”
也正因为如此,飞行学员们既害怕又喜欢和何超一起去飞行。“害怕”的是,由于要求太严格,自己操控飞机时会很紧张,生怕做错动作; “喜欢”则是,他们觉得跟着何超飞,既能学到不少飞行技术,又培养了优良的飞行作风。
工作之余,何超积极投身到青年志愿者的队伍中。在他的影响下,上海飞行部A320机队的飞行员们多次赴云南省双江县勐勐镇千蚌村小学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先后捐助了10余名贫困学生,并捐款12.5万元援建“东航银鹰操场”,赠送体育运动器材和学习用品。何超还亲赴贫困学校传授励志感言,把自己的肩章和航徽送给孩子们,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实现梦想。(张晓鸣)
本文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