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系列报道
编者的话
本期“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安徽省肥西县。在城镇化背景下,肥西县毗邻合肥主城区,位置独特,其发展进入高速跃升期,也可能正因为此,教师区域性和结构性短缺愈加突出。肥西县创新管理,缓解了教师资源配置的难题,也为我国其他此类城市怎么在“大树”底下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借鉴。
2015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被列为全国首批“县管校聘”改革示范区,改革的先行先试为这座毗邻合肥主城区的县城解了教师区域性和结构性短缺的燃眉之急。
2021年,肥西县又率全省之先全面推进教师全员聘任制,实行全县科学定编、动态调编,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实施岗位“双向选择”,富余教师采用支教、转岗、待岗等分流形式。
5年多时间,这座县城在“县管校聘”改革中屡屡“尝鲜”,又屡屡获益。从政策1.0版本进阶到2.0版本,这座县城的教育痛点也被一一破除。
城镇化背景下的阵痛纾解
从合肥市区出发,驱车不到半小时,记者的车辆停在一所规格整齐、红砖绿瓦的小学门口。
“到了,这就是肥西经开区中心学校。”
“这么快就到了肥西县城了?”
“是的,肥西县的边界就在合肥市区内。”
毗邻合肥主城区,加之“合肥主城西南国际化新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县区发展定位,近年来,肥西县的城镇化发展进入了高速跃升期。据统计,2020年,肥西县域总人口规模86万,城镇化水平为52%,2030年,这一数据有望突破60%,由此带来的教育边际效应便是:农村孩子大量流入城镇,乡村学校教师大量富余,城镇学校教师却紧缺。
一组数据的对比可以清晰地反映该效应:肥西县清平初级中学79个学生,4个班级,38名在编教师;九年一贯制的四合学校只有9个班级,104名学生,65名在编教师;新建的肥西经开区中心学校新学期教师缺口却达80余人。
如何化解矛盾?“县管校聘”一策在肥西县“冻住”的教师编制上划了一道口子,让村里的富余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结构地流入到城镇教师紧缺之地。
2015年,肥西县被教育部纳入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开启了该县全域全学段推进此项改革的大幕。其实2014年肥西便开始着手操刀此项改革,这一年由肥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中便明确提出,在学区内试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教师的编制统一划入学区,以竞争上岗、按期聘用方式进行动态管理,并计划5年内全面推开“无校籍管理”制度。
按照县教体局人事科科长沈爱文的说法,“县管校聘”在肥西教师的有序流动上起到了“破局性”的作用。“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要打破教师编制锁死带来的人浮于事的现象,要让能者上、劣者汰,要让教师的流动跟上学生的流动。”沈爱文说。
制度施行6年来,帮助一批批城镇学校解了急缺教师的难题,仅仅去年一年,肥西县就从乡村向城镇分流中小学富余教师76人,县域内交流83人,安排支教教师101人,其中驻点支教33人,校长交流10人。目前即将在全县推进的全员聘任方案,将进一步落实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制,“制度的刚性就是效用的灵魂,不怕得罪人,就怕教师如一潭死水,没有斗志。”沈爱文说。
有为有位导向下的骨干突围
5年前,原是一所乡村中学教师的杨贤继成了肥西县“县管校聘”改革的第一批亲历者。从一名乡村高中英语教师到城镇小学英语教师,这对于教龄二十多年的杨贤继来说,可谓一次职业生涯的内生洗礼。
“起先我是不愿意来的,高中教师教小学?大炮轰蚊子!”杨贤继坦言,从心理认知上,这种角色转换让他一时难以接受。
“一开始的破局工作确实是难,老师们不理解政策,不愿意挪位置的大有人在。”经过和沈爱文的一夜长谈,杨贤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肥西经开区中心学校。
“想不到来了之后居然不想走了。”紧锣密鼓地搭台子、引路子的专业发展之路让杨贤继尝到了教学能力快速提升的甜头,“村里的学生少,课也少,按部就班上课,上完课就回家,舒服是舒服,但人如一潭死水,丧失了斗志,来到城里的学校后,课时任务多了,在充满竞争的环境里,你不得不学习,不得不进步。”杨贤继没想到在自己40多岁时还能迸发出如此强劲的学习动力。
改革大潮中,像杨贤继这样职业生涯迎来翻盘式改变的骨干教师不在少数。“为在双向选择中胜出,一大批教师的斗志被激活了。”沈爱文说。
5年前刚被评上县级骨干教师的张久练,主动请缨从一名乡村初中教师转变为一名城镇小学教师。面对不同学段的孩子、不同的教学科目,到了新的岗位后,有着8年教龄的张久练仿若新生,“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毕业刚当老师那会儿,‘返老还童’,职业倦怠感一下子就被冲没了。”
为了帮助张久练快速实现职业生涯的二次飞跃,初来时,学校便将他定为校级种子教师,一月三次全体教研组和市级名师为他磨课,并在全校教师前集中展示。众人拾柴火焰高,群策群力之下,张久练提升迅速,如今已是学校教导主任的他,回首5年前的那次“跳出舒适圈”的决定,深感无比幸运,“是‘县管校聘’重塑了我的教师生涯”。
肥西县教体局局长李振华介绍,为破解教师交流瓶颈,肥西一直在探索不同学段间的教师交流,实行编随人走,动态调整,落实政策待遇,兑现职称岗位,截至目前,全县共转岗交流教师近2000人。
扶梯搭桥路径中的青年教师飞跃
一大批中年教师找到了倦怠期的清醒剂,年轻教师也获得了能力提升和职称评聘的快速通道。
自2016年起,肥西县新录用的教师编制全部纳入系统管理,他们拥有单独核算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数和岗位内部登记晋升计划数。“打个比方,如果在全县教师编制数下核定一级教师岗位数100个,那么会单独拨出30个岗位,要求只派给2016年以后新入编的老师们。”沈爱文说。
“按照以往编制到校的老办法,岗位晋升首先讲论资排辈,老教师不退,新教师根本没有机会晋升职称,一位年轻教师可能入职15年内都没有办法评上一级教师,年轻教师的锐力因此被大大削弱。”李振华表示,“县管校聘”之下,年轻教师“升不了,没斗志”的现象成为历史。
2016年,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梁婷将自己的第一份教师工作放在了肥西,不到5年时间,她已相继获得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师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一等奖、省级优课、市级优课、肥西县教研工作先进个人等各级荣誉。
“只要有能力,符合条件的都可以快速获得岗位晋升,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太诱人的动力了。”梁婷说,成长的可能性不只在于职称评聘为青年教师开了“后门”,还在于全方位的能力提升机制和相应的平台机会。
“早上提前半小时到教室,下班了还在办公室准备教案。”从被推着往前走到自觉奋进,肥西县桃花镇中心学校青年教师余晓艳感触颇深,“以前觉得考上编制,就拿到了铁饭碗,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但现在不一样了,不努力就会在双向选择中被‘筛’下来,现在努力了评职称都不用等,能力就是王牌。”
李振华表示,育人质量是未来教育的生命和灵魂,“县管校聘”就是激活灵魂的一剂良药,持续深化,往问题处发力是良药起作用的关键所在。“今年我们将进一步落实落细全员聘用方案,计划从9月1日起,全县中小学教师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由学校与教职工签订岗位聘任合同。落聘教师将分流至支教岗位或教辅后勤岗位,或直接待岗,奖励绩效减半。希望以此真正解决制度内部的松软之处。”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05日第3版
作者:本报记者 方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