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学的发生期,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源头,它指的是秦代以前历史时期的文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
小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01· 《诗经》内容
分为四大类:周族史诗和祭祖颂歌、燕飨诗、怨刺诗(政治讽刺诗)、民歌(包括反压迫剥削的诗、反战争徭役的诗、反映爱情婚姻的诗、农事诗和爱国诗)
(一)周族史诗和祭祖颂歌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 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但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 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二)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 用于贵族宴会宾客。(《鄘风·相鼠》)
(三)怨刺诗(政治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 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怨刺诗包含两种阶级性质不同的作品。一种是国风中的讽刺性民歌,一种是雅中的贵族讽谕诗。
1、国风中的讽刺性民歌:《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 《鄘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这些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2、贵族讽谕诗: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政教缺失,人伦废绝,刑政苛酷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贵 族大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悯时丧乱,忧世忧生,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 感叹身世遭遇。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瞻卬》,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巧言》、《巷伯》等等, 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
(四)民歌
1、反压迫剥削的诗:《诗经·国风》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那一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人民的不满、怨愤和反抗情绪。如《魏风·伐檀》写一群伐木者边劳动边唱歌,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们作了愤怒斥责,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劳动者深受剥削,统治者不劳而获。《魏风·硕鼠》直接痛斥那些剥削者为大老鼠。
2、反映战争徭役的诗:《诗经》战争徭役诗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3、反映婚姻爱情的诗: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成就最高的篇章。
4、农事诗:十五《国风》,以《豳风》的年代最早。其中《七月》一篇,是极古老的农事诗,一般以为产生于西周初。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其最伟大的价值是史料价值,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与《周颂》中的农事诗不同,它以相当长的篇幅,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像是记农历的歌谣。
5、爱国诗:《诗经》305篇作品包括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如《王风·黍离》描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02· 《诗经》艺术成就
(一)《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 “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 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谗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 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 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与它所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可分的。《诗经》主要产生于两三千年前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他们生活条件艰苦,生活朴实,养成了朴实、浑厚的性格,故重视现实而不耽幻想。《诗经》中的民歌,就正是他们的朴实生活和愿望的反映,是他们在各种遭遇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这一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无论是怨刺、征役、农事、爱国还是婚恋诗,大都紧贴现实,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绝不无病呻吟。正如何休注《春秋公羊传》卷十六所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或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三)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又如情爱诗,或是表达青年男女的恋情,或是抒发夫妇之间的挚爱,或是表现弃妇的怨愤伤心,"我口唱我心",绝无矫情造作。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1)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日不见,如三秋兮"。(2)抒发爱恋,则径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3)有了情感磨擦,就直抒胸臆:“子我不思,岂无他人。”(4)爱情遇到阻碍,则呼天唤地。(5)抒发夫妻间的相思,便直言“愿言思伯,甘心首疾。(6)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子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七月》,按照月令顺序,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但是其中不时穿插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样的诗句,哀叹农夫穷困微贱的生存状况。
(四)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应用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03· 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诗经》虽有少数叙事史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就可被视为周部族的发祥史诗与开国史诗,但这些作品在《诗经》中所占比例甚小。有些诗中也有叙事的成份,如前面所举的《卫风·氓》就追怀了往事,但这些叙事只是片断,是为抒情服务的,抒情是主体。可以这样说,《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奠定了以抒情诗为主的民族文学格局。
其次,《诗经》表现出的干预现实的热情、关注政教的理念、“怨刺”的批判锋芒、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同情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屈原的“盖自怨生也”、“发愤著书”,还是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无论是建安诗人的“雅好慷慨”,还是陈子昂的“风雅兴寄”;无论是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还是白居易知的“惟歌生民病”…………可以说都受到《诗经》“风雅”精神的潜移默化。
前面己经谈到,“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对“赋”的重视揭示出古人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之艺术风格的重视,对“辞达而已矣”之文学本质的体认。“比”、“兴”手法的强调,则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隽永、韵味无穷的审美特点。
另外,《诗经》的四言句式曾被后人直接继承,如箴、铭、赞、颂、诔等文体多采用四言句式。曹操、陶渊明的一些四言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诗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很好地借鉴了《诗经》的手法。其中,曹操的名篇《短歌行》还化用了《诗经》中的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
总之,《诗经》开辟了中国诗歌的主要道路,奠定了民族文学的主要格局,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审美传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