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之前,一个人的0~18岁经历了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几个主要阶段。这期间,孩子每天都在变化,长身体、学知识、认识世界,变化中又有相对统一固定的特点,就是孩子特有的天真与热情,快乐与活力。
想更好的与孩子相处,理解儿童发展过程是必须的。伴随身体的发育变化,孩子的心理也在飞速发展。
0-18岁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奠定阶段,遗传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人的心理基调。
0-1岁:婴儿期
心理关键词:安全感、信任感
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完全依赖养育者的照料,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要为孩子提供食物、安全的环境和启蒙的娱乐方式。
孩子的安全感与信任感的建立主要来自于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保证孩子食物充足营养,睡眠充分,环境安全安静。除此以外,保证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稳定同样重要。这里的稳定一方面指不要频繁的更换养育者:比如前几个月是妈妈照顾孩子,后来又换成奶奶,再然后又换成姥姥,事实上,直到孩子成年,都不建议长时间的更换养育者;另一方面,指养育者要情绪稳定。
家长锦囊:不与孩子长时间分离;保持稳定的养育人和安全温馨的养育环境。
1-3岁:幼儿期
心理关键词:探索、依赖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将目光放到更远的地方,伴随着学会走路和其他能力的发展,开始对家和家人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一边笨拙又勇敢的一次次迈出探索的步伐,一边反复回到妈妈身边寻求庇佑与鼓励。
这个阶段也包含了我们常说的2-3岁的人生第一个反抗期,这是孩子自主性的萌芽,是孩子成长的证明,家长要保护好引导好。
家长锦囊: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支持孩子向外探索。
3-6岁:玩耍期 俄狄浦斯期
心理关键词:需要玩耍、性别认同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俄狄浦斯期,表现方式一方面为对异性父母的依赖与独占欲,另一方面表现为与同性父母的竞争和模仿。这是孩子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同性父母既是孩子的模仿榜样又是竞争者。
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玩耍,包括和父母、和同伴。孩子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认识自身,认识世界,并且开始进行最早的社交活动,逐渐学习人如何于与自然共处,如何与身边人相处。
家长锦囊:为孩子提供各种游戏与运动条件;带领孩子更多的社交;父亲投入更多时间陪伴孩子。
7-11岁:学龄期(小学阶段)
心理关键词:自我意识、自尊心的建立;理想的建立;情绪表达模式的建立;性别区分;初识道德和社会道德。
这个阶段,孩子主要通过与同龄人比较的方式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信与自尊,进一步构建自己的理想。另外,孩子对两性的区别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逐渐开始构建道德观,并理解和认同社会道德。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也是校园霸凌出现的阶段,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成年后施暴的可能性也更大(这种攻击性可能与母亲怀孕时的不良食物或者药物摄入有关,或者童年早期的营养不良及高压的家庭环境有关);而遭受霸凌的孩子可能在社交技巧方面有所欠缺,他们可能孤独、忧郁、弱小,缺乏朋友,也可能本身攻击性强,遭人讨厌。总之,遭受霸凌的孩子一定是悲伤、焦虑、抑郁的。
父母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关注并引导。
家长锦囊:多引导与启发;以身作则;多方位的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和眼界;耐心非常重要。
12-18岁:青春期
心理关键词:自我认同与自我反思;性取向;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建立;对抗父母与权威;极度重视朋友
这个阶段,孩子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具体表现为:认为其他人像自己一样关心自己,同时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特殊存在。他们关注自我是为了寻求认同,从而形成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个阶段孩子的朋友和同伴对他们来说变得无比重要,父母反而可能成为主要的矛盾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叛逆期。父母要多理解、多尊重、多包容、少唠叨、少干预,关注孩子的朋友圈,适度加以甄别与建议,帮助孩子平稳的过渡;另外,从学龄期后期到青春期,孩子会感受到来自异性(异性恋取向)或者同性(同性恋取向)的吸引,这同样需要家长科学的引导与支持。
家长锦囊:尊重和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多聆听,多支持,少唠叨;逐步接受由主导者向建议者和支持者的身份转变。
18岁以后是成人的世界,但是却处处藏着18岁前童年的影子。希望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加深对孩子的了解,在孩子需要我们时伸出有力的双手,帮助孩子更好的开启人生路。
(声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