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辅尧 梁缃韵 梁瑜韵 梁婷韵
祖父梁伯聪一生无意为官做臣,而以教学终其身,深为世人所敬。他先后执教多间学校,其中,在梅州中学执教长达34年。他以质朴、诚实、谦和及严格的作风,既教育学生,又言传身教于子孙,要求子孙必须读书成器。后辈个个遵听,好学向善,勤奋刻苦,为人低调。祖父的崇文重教宗旨潜移默化到后辈,他们很多成了大学教授、医生、高级工程师、高级概算师等,成了相关部门的业务技术中坚力量,为国为民尽职尽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循循善诱,谦和而严格
祖父教书育人善于以小见大,教导子孙亦然。例如,孙子缃韵小学时,一次,国文老师要学生写毛笔字比赛(在习字簿大方格内用毛笔写字),第二天上交。其实那时缃韵的毛笔字还不错,但他还想更好,便忽悠公公(客家人孙辈对祖父的称呼)帮他写,说是要用作临摹。第二天上课,大家把习字簿交上,老师逐一审阅。不久,老师单独叫他到讲台前,小声问他:“这是你公公写的字,对吧?”吓得他只好承认。缃韵那时年小,怎会知道公公的字全梅县有谁不知晓!老师要他向公公认错。回到家,他老实胆怯对公公讲了,公公听罢,没有责骂他,还表扬他:“能在老师那里,又在公公这边认错,就是一个好孩子。”然后点教缃韵:“好孩子要知错就改。以后,不论在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在家中,对父母对兄弟姐妹都要诚实。要成为习惯,长大后这点很重要,记住!”缃韵真的牢记至今。
又如,缃韵小时偶尔会跟着公公上街。一次,走着走着,前面不远处,有一乞丐不慎跌了一跤,公公快步上前扶他起来,问他伤了没有,并从袋里“搜”出一些零钱给他,乞丐万分感激。路上,缃韵问公公,为什么要给他钱?公公说:“他即便是乞丐,或是做工的,我们都不能瞧不起他们,他们很辛苦的。”这就是祖父的教养,在祖父诗集里,能看到他充满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他对待底层群体富有同情心,他对待当官学生从不求助,他对趋炎附势的人很不屑。
儿媳与儿女同样须具文化
我们的母亲李玉映在嫁入梁家后,祖父认为,男女应平等受教育,必须让儿媳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日后对家庭、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才会大有帮助。故儿媳“入门”了,仍要她继续读书,送她到梅县女子师范学校就读至毕业。母亲在学校,既读书,又修炼品德,知书达理。在内与翁婆妯娌、子叔伯侄和睦相处;在外与邻里亲朋随和相待;在经济艰难的岁月,挑担下地种菜;更重要的是,亦深知知识的重要,在培养子女方面,与丈夫拍档默契,合力栽培子女成才。这些得益于家翁梁伯聪的“崇文重教”。
互敬互爱,家风和谐
祖父为人谦和、有礼、低调,他关爱堂兄弟姐妹的兄长作风,早已默化到其子心坎。父亲梁海平经常提醒我们:“如今,你们的姑叔(父亲同父异母的妹妹、弟弟)不知情况如何(1949年彼此分开后,他们的去向我们一无所知),如果有朝一日他们回来了,若境状不好,我们有一碗饭,都要和他们同吃,大家都是公公的子孙,都是一家人。”父亲还教导我们:“对陈氏祖母,要称她阿婆,不要叫细婆。尊敬阿婆,就是尊敬祖父。”
父母一生相敬如宾,互相尊重信任,他们各人的信件,一定是让对方自拆,绝不会随意替对方拆开。对子女的教育,亦是先商量后行动。我们兄弟姐妹在经济困苦中慢慢成长,父母从不吵架,更没有对我们巴掌相向,我们有着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安静的读书环境。每晚自习,兄弟姐妹自觉地一帮一,即一人有工作收入了必会提供另一个兄弟姐妹的读书和生活费用,一个个接力,减轻父母重负,又保证兄弟姐妹不荒废学业,同时还培养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父母的所作所为,是对子女的无声教育,有着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兄弟姐妹各自成家时,都学着父母经营家庭。
指导次子背诵佳作
父母梁海平自幼得到祖父梁伯聪的调教,又有兄长梁谔士为榜样,读书既刻苦又严谨。父亲告诉我们:祖父要求他对好文章要熟读,里面的精华更要背下来,可作引经据典之用。同时祖父还提醒父亲,死记硬背不可取,死记硬背的知识在脑中不能久留。祖父指导他:首先要了解文章整体内容是讲什么;其次要记住内容展开的顺序,在默记时才不至颠三倒四;然后理解每个句子的含意,形成思路,只有全文融会贯通,背记时才能依思路而行。父亲说,他每次诵读或默背前,须先向祖父阐述文章大意,然后才开始,祖父一丝不苟,要求极严,先熟读后默背。就这样,我们的父亲,在小小年纪就能诵读默背无数篇文章,锻炼了记忆力,以至他年老时,还能默写出多篇年幼时背诵的古文篇章。
祖父的严教早已令父亲深刻体会到读书其实是一种很辛苦的脑力劳动,不输过在烈日下挥汗下田插秧,意志稍不顽强,很容易就打退堂鼓。尤其是想深入理解和完全掌握,若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作,若想有什么发明创造,如果经不住苦,经不住失败的重来,真的会与成功无缘。父亲就是这样经常提醒我们兄弟姐妹的,我们深知,要自觉,要勤奋,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材实料”。
后裔崇文重教的范例
梁伯聪的儿子梁海平和女儿梁若琳(又名梁焕馨,丘成桐之母),兄妹两人成家后,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彼此没有沟通,未有接触,然而兄妹两人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却如出一辙。兄妹两人,对其父亲梁伯聪“崇文重教”的宗旨,紧紧把握住,以致当梁海平十口之家的经济拮据时,有好心人劝说:“养这么多女儿(6个女儿)干嘛,养大了还不是要送给别人,现干脆把她们卖掉或送人做童养媳算了,可减轻沉重的负担!”我们的父母坚决反对,他们说:“我们的女儿,一个都不能送人的,再苦再累,我们不但要养育她们,还要把她们栽培得出类拔萃!”同样,在焕姑(梁若琳)家庭经济极度艰难时,有人要她放弃供子女读书,叫他们养鸭去,焕姑坚决拒绝,她忍受丧夫之痛,坚强独立,想方设法谋生供其子女读书。兄妹两家子女自觉自尊,在艰苦条件下对书本不离不弃,学到知识,成就事业,最典型的当代著名数学家丘成桐。
三叔梁挺生拥有一定财富,他延续祖父梁伯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外办学校,在家乡为梅州中学捐建教学大楼、教师宿舍、学生体育馆,新建学校等等,把祖父梁伯聪的教育宗旨发扬光大。
三叔热心公益事业,建敬老院、公园等,还为江门市医院捐赠接送病人的面包车,为国为民做出贡献。他的仁心善举亦是受我们祖父教育与熏陶的结果。
梁伯聪的儿孙们都有一股爱国情怀,他们尽管分散在四面八方,但为了国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子必有其孙。这就是祖父梁伯聪榜样的力量!
本文来源:梅州日报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89万获赞 178.9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