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由《小舍得》说起
最近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小舍得》,尤其是闺蜜,她说自己完全就是田雨岚(蒋欣饰)的翻版。
闺蜜有两个孩子,老大读二年级,老二幼儿园小班。每到周末,给她打电话,闺蜜不是在接娃的路上,就是在送娃的路上。
闺蜜周末的安排全看孩子。
周六:
老大,8点阅读,10点钢琴,下午3点数学,5点滑冰。
老二,8点乐高,下午3点围棋
周日:
老大,8:30在家上网课,下午3点去打乒乓球。
老二,9点学绘画。
有次,我问闺蜜周末这么紧张不累吗?闺蜜叹了口气说,累啊,可是大家都是这样的节奏,都在鸡娃,她也不敢停下,她怕一停下,孩子就要落后别人很多,想去追赶就难了。
因为怕落后,所以大家都在拼命的鸡娃。
鸡娃一词来源于“激娃”,形容家长给孩子打鸡血,催促孩子学习的新说法。
哈佛大学教育学专家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收入差距非常大,教育回报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时代,大部分人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找到收入比别人高很多的工作。
确实,我们这一代父母,大部分是教育的受益者,深知教育对自己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所以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收入,有更好的生活,都在全力鸡娃。
可是鸡娃的道路都走对了吗?
02鸡娃需谨慎,且行且珍惜
《小舍得》中有一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学校举行家长课堂的活动,主题是“请你夸夸我”,让家长听听孩子的心声。
学霸颜子悠说的话,让人听着心疼。
他说他觉得自己的妈妈不爱他,只是爱考满分的他,他觉得妈妈逼迫他学习,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妈妈也从来不关心他是不是开心,是不是愿意,也从来没有想过让他高兴。
因为,妈妈每次看到他闲着,就让他多背点单词,多写一张卷子,他喜欢养蚂蚁,蜗牛,想踢足球,妈妈总是打着为他好的旗号阻止他。
颜子悠大声喊道:为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难呢?
田雨岚哭的很伤心。为了孩子的学习,她不是第一次难过了。
田雨岚因为一次考试,发现数学钟老师违规办课外辅导班,跟老师沟通无果后,直接实名举报了钟老师,随后钟老师被开除。
颜子悠在培训机构考奥数金牌班,而这个班的任教老师又是钟老师。开始老师不要子悠,但是田雨岚找了各种关系来疏通。
钟老师一直对田雨岚耿耿于怀,在课堂上,对颜子悠也很不好,动辄训斥,辱骂。这些田雨岚都知道,但是她都忍了下来,因为上了金牌班后,子悠的数学成绩一直都是第一名。
在田雨岚的心里,只要孩子成绩好,什么都能忍。
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的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
田雨岚的鸡娃方式,却背道而驰。
田雨岚在学习上的高压政策,让子悠越来越压抑。开始子悠只是扣手指,慢慢的在心中编造了一个叫大龙的好朋友。
子悠病了,压力太大,他想要逃避现实,也慢慢从一个热情开朗的男孩变得郁郁寡欢。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单亲妈妈望女成凤多次家暴女儿。
离婚后,这位妈妈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在女儿的学习上,她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希望孩子在小学能把中学的英语学完,因为她担心中学后课程变多,孩子应付不过来,所以要提前学。
但是孩子因为提升作业没有完成,妈妈两次用特铁铲烫伤了孩子的手部和面部。
父母爱孩子,似乎总是裹挟着很多的要求。
“你好好学习,妈妈才能更爱你”
“你考得这么差,我觉得很丢人”
让孩子好好学习,投入更多精力和金钱鸡娃,不是让孩子受到身心伤害,成绩远远没有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拔苗助长,终归只是表象。身心健康才是孩子立足未来的根本。
03鸡娃教育,量力而行
最近,网上有篇文章很火,作者讲述了自己被父母鸡娃20年,最终归于平凡的事情。
作者4岁开始学古筝,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考到中央音乐学院古筝八级。
小学前三年,每周六早上学习华罗庚数学,下午古筝,晚上英语角。
学过一年的芭蕾,一年的跆拳道,一年的工笔水墨,和一年的素描。
初中后作者慢慢变得自己激自己,不需要爸妈来激了。
周六日,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她都泡在各个教辅机构里,因为在杂志发表了一些文章而进入了北京四中实验班。
作者在高中的时候,走了五个省份,拍了一部尘肺病题材的纪录片,父母花钱去美国做过交换生。
高中之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现在是编剧,作者。
文章最后的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确实,鸡娃教育,让我们比大部分同龄人赚的多一些,工作的轻松一些。
父母鸡娃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因为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我觉得不是,父母鸡娃,无非是希望孩子未来的生活能更好一点,有喜欢的工作,有热爱的生活,有自己的时间,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朋友当当,小时候喜欢涂涂画画,父母觉得她可能有绘画方面的才华,五岁开始,每个周末都要去少年宫学习绘画。
她有很多次偷懒,很多次想逃跑,但是父母一直坚持着。
除了绘画,父母还让她学了民族舞,钢琴,更不用说语数外了。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课外时间全部泡到了培训班上。
当当大学毕业后,开了一家培训机构,画画,舞蹈,各种乐器都有教授。
每次谈到理想和现实的时候,当当总是很感慨的说,见过外面的世界后,才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绘画天赋,只不过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而已。
当当说自己很感谢父母当年的鸡娃,如果没有他们的培养,她不能拥有现在的一切。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好的谋生手段,为了预防未来的变化,使出浑身解数培养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任何的教育,都要在孩子可接受的范围内。
好的教育,一定是孩子驱动自己努力,而不是只靠父母。
04娃还是要激的,但是一定要用对方法
我们都知道,鸡娃对孩子是有好处的,所以,娃还是要激的,但是一定要用对方法。
希望下面三个建议可以给到你帮助。
首先,我们应该多多了解孩子,明确孩子的优缺点,争取教育的个性化。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自然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点。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特点,利用教育,让孩子的优点更闪亮,缺点有改进。
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要走的路,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精彩。
其次,培养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
在我们每个人的学生生涯中,总会遇到那么几个人,没觉得他认真学习,考试却总能考出好成绩,还有人非常刻苦,考试成绩却总是不尽人意。
这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导致的,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往往事倍功半。
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规划,尊重孩子成长发展规律。
教育是一个过程,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规划,有方向,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比如那位单亲妈妈,让孩子小学学完中学英语,中学学完高中英语,这样的要求不是说一定不对,但是孩子的年龄与她的接受能力是有关系的,不尊重事实,自然不会有所期待的效果。
玛利亚蒙台梭利说:任何教育都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蔡康永说过一段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遇到一个很棒的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父母想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去鸡娃,无非是希望孩子,以后遇到各种机遇的时候,少说几句“我不会”。
好好学习,孩子未来的路,确实会有更多的可能,但是娃也不能乱激,毕竟相对于成绩,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
参与、沟通、记录新时代的教育,欢迎关注贞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