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空海军轰-6系列轰炸机的系列化发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在“航空飞镖”比赛中中国轰-6K也曾战胜俄罗斯TU-22M3赢得轰战机组第一名,这也是为轰-6很好的正名。一些唏嘘中国未能引进TU-22M3的网友也可以释怀。
图-22M3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恩服役生涯 ,轰-6在中国陆续发展出十余个型号, 甚至有网友戏言,26个英文字母很快就不够用了!
远程轰炸机在一国航空力量中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也是大国实力的彰显。
普京曾言:“抗议一百次,也不如战略轰炸机翅膀扇动一次。 ”
挂满巡航导弹的TU-95
航展中的图-160
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目前只有美、俄、中保留有远程轰炸机,法国自始至终未能发展出远程战略轰炸机,其幻影IV核轰炸机最大起飞重量不到34吨;英国的3V轰炸机(勇士、火神、胜利者)性能与中期的轰-6水平大概相当,但在1993年之后英国除保留5架“胜利者”轰炸机用于展出之外,不再保留轰炸机机队。
火神
虽然英法的轰炸机退役固然是与苏联解体之后失去战略需求相关,也定程度上表明维持轰炸机规模对于英法这种中等体量的国家而言是沉重的负担!
幻影-IV轰炸机
胜利者证件照
轰-6的引进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对中国海军航空兵来讲,轰6轰炸机的发展过程基本上体现了中国海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全过程。
轰教5
在引进轰6之前,中国当时已经购买了一定数量的伊尔28战术轰战机,国产型号命名为轰5,其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8吨,与美苏的一些大中型攻击机体量相当;并且当时中国有苏联引进的12架图-4轰炸机,图-4是苏联对美B-29 轰炸机的仿制型号,虽然最大起飞重量达到66吨左右,但其技术停留在1940年代早期水平,已经不能适应1960年代的作战环境。
轰5
B-29轰炸机
因此中国在1950年代末就引进苏联第二代喷气式轰炸机图16进行了谈判。苏联随后同意向中国转让全部制造权及相关技术图纸,先期提供飞机成品,随后逐步过渡到利用苏联提供的零部件由中国自行组装。1959年1月首批2架图16交付中国,相关技术资料也在随后几个月里陆续交付中方,根据相关协议,苏联应在1960年6月前向中国交付20架图16的零部件及机载设备和40台配套发动机,最终利用2-3年的时间是中国具备年产20架图16的能力。但随着中苏关系破裂,相关协议没有继续执行,中国最终选择了对现有2架图16进行实际测绘仿制,这也使相关国产化工作难度有了成倍地增加。
苏联图-4轰炸机
第一架仿制的图16用做静力试验机,在1966年下线。
1968年12月24日首架生产型首飞,命名轰6,随后开始小批量生产装备中国空军。
苏联TU-16伴飞美舰
轰6的气动布局和基本结构与图16A基本一致,机身为普通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蜂腰低阻流线型机身,2台仿制的涡喷-8发动机最大推力8500kg,最大飞行速度1050km/h,巡航速度850km/h。
轰-6空重37200kg,正常起飞重量72000kg,最大起飞重量75000kg,与同时期的英国3V轰炸机勇士 火神 胜利者同属于标准的中程轰炸机。
轰-6共设有领航员、正副驾驶员、通信员、尾炮手等6名机组成员,乘员舱均为气密式,可以保证机组人员在8000m高度飞行时不必穿戴供氧设备就可以工作。配备仿制苏式火箭式弹射座椅,弹射时间间隔在0.5-1.5s,机上成员的生存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老式轰-6座舱
轰6的机载武器主要由位于机腹部的一个长6.7m、宽1.6m,深1.3m地弹仓挂载,可以携带的武器有24枚250kg航弹或18枚500kg航弹,或6枚1000kg炸弹或4枚1500kg炸弹,或2枚3000kg炸弹,经过改装,弹仓还可以挂载核弹,以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
轰-6投弹
虽然轰6的最大载弹量在9吨左右,但其正常载弹量一般选择3-6吨,以便保证携带足够的燃油,拥有更远的航程和作战半径。
正常情况下机内燃油36000kg,满油状态下航程约5800km,在携带3000kg弹药时轰6的作战半径可以达到2500km,携带6000kg弹药时作战半径2000km。当提高到最大载弹量的9000kg时,作战半径相应缩减到1200km。
除了航空炸弹外,轰6还设置有7门23mm航炮用于防御,这也是1950年代轰战机的标准配置。除了机头右侧1门航炮为单管外(主要用于对地攻击),其于6门均为双管并且安装在1座可以旋转的炮塔上,分别安装在机身上下和尾部,有效射程1500m,最大射速2500发/分,单座炮塔的备弹量500发。交叉火力可以覆盖机身各个方向。
轰6装备对地轰炸雷达、光学轰炸瞄准具、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自动驾驶仪、通信电台、短波通信电台等电子设备。由于当时国内的技术水平限制,部分配套系统一直到1970年代后期才完成装机并形成战斗力。
轰6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空军的打击范围至少扩大了5倍以上,对周边国家形成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轰-6D携带鹰击-6
当时中国装备的几十架伊尔28和国产轰5所拥有的500km作战距离已经基本满足了海军的作战需求,同时在携带鱼-2喷气反舰鱼雷后也可以有效的对水面舰艇进行打击,这是当时的轰6所不具备的。所以当时的轰6对海军的吸引力不大,在早期的近10年时间里轰6基本上全部是为空军生产的,截至到1980年代,轰6已经发展出了包括核弹挂载型、普通轰炸改型、电子侦察型、照相侦查型等多种型号,有效提高了中国空军的中远程打击能力。
随着1974年为了打击入侵中国西沙群岛的南越海军,中国海军发起了西沙群岛自卫反击作战,在参战舰艇吨位、性能都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取得了击沉南越海军护卫舰1艘、击伤驱逐舰3艘、收复了被南越侵占的3个岛屿的辉煌战绩。
在此基础上中国随后相继收复了西山周边其他岛礁,实现了对西沙群岛全部岛礁及周边海域的实际控制,为进军南沙群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次海战发生在距离在中国海岸只有300多千米的海域,处于中国空军歼-5、歼-6战斗机以及轰5轰炸机的打击范围内,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南越海军没有参与这次西沙海战。西沙海战之后如何解决距离更远的南沙群岛被非法侵占一事就成为中国海军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在越南统一后,越南政府不仅没有将非法侵占的南沙群岛归还中国,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对南沙群岛的非法侵。越南东部沿岸机场距离南沙群岛的直线距离基本都在600km左右,完全处于其空军米格21、歼-5、F-5等主力战机以及su-22攻击机的作战范围之内(虽然这些战机在南沙海域的滞空时间有限)
越南苏-22挂载KH-28反舰导弹
但对于中国海军来说,距离南沙海域最近的海南沿岸机场也超过了1000km,已经超出了中国空军和海航任何一种飞机的作战半径,届时中国海军将无法得到任何有效的空中火力支援。因此在西沙海战后不久,一批拥有更大航程的新型空中作战平台的研制工作被提上日程,其中除了轰7(后来称之为歼轰7)、轰-8(后来改称为歼轰8)和强-6三种战术攻击机外,为海军研制的以轰6为平台的反舰导弹轰炸机也位列其中。
越南统一后,与苏联的关系更加紧密,1978年苏联与越南签订《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苏联取得了越南金兰湾的使用权,以便打通进入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并在战时对重要水道马六甲海峡进行封锁,是与美争夺霸权的需要。苏联的进驻对中国军队来说是极大挑战。这也是当时对新型攻击机提出“超声速能力、大航程、大载弹量,以及一定对空作战能力”这些技战术指标的原因所在。
海航铁拳——轰-6D
1975年以空军轰6甲为基础发展的轰6丁(后来根据作战飞机命名规则又改称为轰6D)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1977年改型方案获得批准,其总体结构与苏联图16B反舰型类似。与之配套的机载雷达、火控系统、远程通信导航系统以及最为关键的鹰击-6空舰导弹的研制工作也同时展开。
鹰击-6反舰导弹
轰-6D的总体结构和气动有局相对于空军型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主要是为了挂载鹰击”-6空舰导弹而在机翼下增加了2个外挂点,每挂点的最大承载能力达到3吨,同时保留了机腹弹舱。
研制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机载对海搜索雷达和空舰导弹方面。与之配套的245型机载对海搜索雷达的研制难度非常大,需要具有更远的目标探测和跟踪离、较强的抗海浪杂波和电子干扰能力、较小的体积和重量,以满足较为苛刻的目标获取、精确引导及良好的载机适装性等方面的要求。经过4年多的硏制,首部245型机载对海搜索雷达于1981年完成地面测试,随之进入实机联调试验。相对于轰-6甲使用的普通轰炸雷达而言,245型雷达阵面尺寸更大,在外观上的表现就是明显突出的大型雷达罩。245型采用单脉冲体制,天线为宽05米、长1.1米的椭圆形抛物面天线,广域搜索模式下的天线转束为2转/分,高精度眼踪模式下的转速提高到4.5转/分,安装位置和雷达转速可以满足全方位、快速对海搜索及监视的要求。245型雷达在正常海条件下对万吨级以下水面舰艇的探测距离不小于180千米,对吨位更大的水面舰艇(如航母、两栖攻击/运输舰)探测距离可以大到250千米,对护卫舰类目标探测距离能达到120千米,实际跟踪距离约为探测岀离的70%。
上游1号反舰导弹
鹰击-6的制导系统首次采用了单脉冲主动末制导雷达,较之“上游”、“海鹰”系列反舰导弹使用的圆锥扫描模式雷达,前者在扫描范围、探测精度、眼踪距离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正常开机距离由早期不足25千米提高到40千米,跟踪距离由不到15千米增加到35千米,增加了抗干扰工作模式(包括自然环境下的海浪杂波及人工电子干扰),对80年代后的战场环境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鹰击”-6战斗部装药多威力大、毁伤能力强,又采用了穿甲能力更强的聚能爆破战斗部(这种战斗部更多被应用于打击装甲目标),相对于普通爆破型增加了一个金属聚能罩,起爆后能量会使锥形金属罩融化凝聚成一股高速金属流(其速度可以达到7000米/秒以上,是普通爆破型战斗部的3到4倍),可以轻易穿透各类水面舰艇的舰体甲板并对舰内结构和设备造成巨大破坏。根据相关模拟测算,对于8000吨以下的水面舰艇,“鹰击”-6命中1枚即可击沉或重创,对于吨位更大的目标,命中2枚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海鹰导弹
在机体改裝和机载雷达、空舰导弹武器相续完成研制后,轰一6D与“鹰击”-6实机、实弹飞行打打靶试验于1982年中期开始进行。挂载“鹰击”-6实弹的轰6D用机载245型对海搜索雷达完成了对100千米外靶船的探测和跟踪,并快速将获取的目标数据输入火控系统,由计算机解算出导弹攻击参数。在距离靶舰80km处,轰6D投下了鹰击6反舰导弹,导弹在完成了下降、点火和二次降高后,在距离靶舰37千米处弹上末制导雷达发现了目标,进入30千米后实现自主跟踪、锁定,导弹由平飞状态进人俯冲状态,最终准确命中靶舰水线上方2米的舷侧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随后,轰一6D又进行了2年多的不同环境、不同战场条件下的实弹测试,共发射“鹰击”-6空舰导弹十余枚,命中率达到100%,完美验证了轰-6D和“鹰击”-6拥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观的对海打击能力。
进入90年代后,为了进一步提高“鹰击”-6的作战能力,研制人员又在原型弹的基础上对动力、制导系统、控制系统进行了改进。在导弹总体尺寸和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改用高能火箭燃料,使导弹最大射程增加到200千米;末段制导系统增加了抗压制和欺骗干扰的能力;飞行控制系统中增加了掠海飞行模式,导弹巡航高度由300降低到150米,提高了突防能力。1984年底,轰-6D完成定型,又经过2年的补充飞行和实弹测试后,轰-6D和“鹰击”-6空舰导弹于1986年投入小批量生产,中国海军至此结束了不具备远程空基反舰作战能力的历史。但是,由于翼下增加了2枚重达2400千克的空舰导弹,轰-6D的飞行阻力大为增加,飞机机动性和操纵性都有所下降。更为重要的是,此时飞机的油耗也大为增加,高空最大作战半径只能达到1500千米左右,远小于空军型在机腹弹舱内携带同等重量弹药后的2000千米作战半径。尽管如此,轰-6D仍使中国海军的对海打击距离由300~400千米一跃扩展到了1500千米,作战范围了也完全覆盖了整个南海地区,完全实现了反舰导弹轰炸机的研制目的和初衷,对南海周边各国也形成了实际性的威慑。
轰一6D虽然在1986年就投入生产,但由于经费不足以及生产成本过高等原因,其生产数量每年只有个位数,直到90年代中期,3个舰队的海军航空兵也只装备了十几架。
轰-6D实战表现可圈可点
轰-D研制完成成功敲开了中国轰炸机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1987年,为了弥补两伊战争中的巨大消耗,伊拉克空军向中国购买了4架轰一6D以及配套的数十枚“鹰击”-6空舰导弹(出口型被称为C-601),合同总金额接近15亿美元。轰-6D出口到伊拉克后的表现可圈可点,在两伊战争结束前的油轮袭击战中,伊拉克空军先后出动14架次轰-6D,发射18枚C-601反舰导弹,一共击沉、击伤10艘油轮并攻击了5个岸上原油设施(考虑到C-601战斗部威力大、射程远且价格便宜的特点,伊拉克方面没有使用昂贵的法制“飞鱼”空舰导弹执行这类任务)。虽然这些都不是军事目标,但至少证明了轰-6D与“鹰击”-6的组合具备良好的对舰打击能力,同时也证明了“鹰击”一6空舰导弹对于陆上大型目标也有可观的攻击潜力。
两伊战争
20世纪90年代前,轰-6D的装备数量只有个位数,在1988年3月14日与越南海军进行的自卫反击战中也没有发挥什么太大的作用。虽然作战海域距离越南只500多千米,但越方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没有投入空中作战力量。刚刚装备不久的轰一6D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深入南沙海域存在很大的危险。因此,双方水面舰艇在没有空中掩护和支援的情况下进行了50分钟的炮战,中国海军以击沉越南海军2艘、重伤1艘(后沉没)水面舰的战绩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不仅收复了越南非法侵占的永暑礁和赤瓜礁,同时还乘胜收复了华阳礁、东门礁、南薰礁、渚碧礁等4座岛礁,结束了中国在南沙群岛没有实际控制岛礁的历史。
考虑到当时越南空军的苏-22攻击机具备使用Kh-28进行反舰作战的情况,中国海军没有继续收复岛礁。
虽然轰-6D的研制服役使中国海军航空兵具备了远程对海打击能力,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战斗机护航及争夺制空权的能力轰一6D在实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使如此,凭借着较大的航程和更长的留空时间(作战状态下留空时间超过5小时),轰-6D可以灵活选择航线和攻击路径,以避开敌方可能的拦截,而且凭借“鹰击”-6超过100千米的打击距离,轰-6D作为中程轰炸机仍然可以在南海争端及武装冲突中体现出其自身的巨大价值。由于南海周边各国海军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远程防空能力,因而轰一6D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早期歼轰7
为了解决在现代反舰作战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海军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快具备一定防空能力并能携带空舰导弹执行对海打击任务的歼轰一7战术歼击轰炸机的研制(1988年底完成首飞,在挂载2枚“露雳”-5近距空空导弹和“鹰击”-8空舰导弹的情况下,拥有1500千米的作战半径),另一方面,从1988年开始在位于西沙的永兴岛上修建机场,使其具备进驻战斗机的条件,以缩短岸基航空兵飞赴南沙群岛的航程(航程可以缩短至800千米左右)。同时中国海军也开始研制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的歼-8D战斗机,使其在通过空中加油后具备在南沙群島执行远程护航的能力(在挂载4枚空空导弹的情况下,作战半径达到1200千米以上)。虽然这套远海制空及对海打击体系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完成组建并逐步成熟起来,而且轰-6D的整体技术水平也并不是特别高(至少苏联海军在20世纪60年代就具备了类似远程对海打击能力),但轰-6D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仍然独自担负了中国海军远程对海打击的重任,特别是台海危机爆发后,在歼轰7的研制工作还没有完成、各项试飞测试工作仍在进行的情况下,轰6D成为了当时中国唯一具备可靠作战能力并可在防区外实施对舰攻击的空中力量。这支力量虽然规模不大,但对于打击台独嚣张气焰抵御外国海上军事力量的介入都发挥了的作用,同时也为后续研制作战能力更强技术水平更高的反舰导弹轰炸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苏联的解体使其军事力量快速撤出了南海,而越南也因此减少了与中国在南沙群岛问题上的摩擦中越两国关系从对抗走向了正常化,南海方向的安全形势有了根本性的好转。海峡方向面对的则是拥有先进雷达和防空系统的高性能水面舰艇。“佩里”级护卫舰装备有先进的AN/SPS-49远程对空雷达和“标准”一1中程区域防空导弹系统。前者拥有超过300千米的探测能力,可以有效探测从高空到中低空乃至超低空目标,而且探测精度高,反应快,跟踪能力强;后者虽然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制的中程舰空导弹,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改进,进入90年代后仍然是世上最先进的中程舰空导弹之一,其最大射程超过40千米,具备拦截反舰导弹的能力,对苏制“冥河”这类体积较大的亚声速反舰导弹的拦截距离小于20千米,拦截的成功率超过95%。
佩里级护卫舰
美国航母可以携载60~80架各型舰载机,可以对数百乃至上千千米外的目标实施攻击,拥有极强的对空及对地(海)打击能力;而担任护航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伯克”级驱逐舰都装备有先进的宙斯盾系统,拥有着世界最先进的对空探测与防空和反导能力。装备这种系统的水面舰艇可以同时探测数百千米外的数百个目标,可使用射程100千米以上的“标准”-2中远程舰空导弹对其中12-16个目标实施拦截。
标准2垂发
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使中国海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反舰作战压力,导致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事装备研制和采购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反舰作战展开的,其影响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而作为中国海军航空兵反舰作战主力的轰-6D,其技术性能和反舰能力显然难以在这种作战环境中有所作为。一方由,由于研制年代的限制,轰-6D本身只是单纯的反舰导、弹载机平台,机上除了基本的对海搜索雷达和导弹火控系统外,没有安装其他现代化航空电子设备。
尼米兹级航母
另一方由,“鹰击”-6空舰导弹的战技性能已不能满足现代海上反舰作战的要求。由于其弹体尺寸巨大,雷达反射面积高达1平方米,最低掠海飞行高度只有100米,同时,“鹰击”-6的飞行速度只有约900千米/小时),即使在100千米外发起攻击,目标舰艇至少也有8分钟的防御时间(如果有预警机的支持,防御时间则会增加到25分钟以上),现代舰空导蝉系统可以从容地对其实施拦截。更重要的是,“鹰击”-6的抗干扰能力并不强,虽然其末制导雷达具备抗电子下干扰的设计,但只能对抗70年代出现的第二代舰载噪声与欺骗干扰机,在面对90年代后出现的干扰功率更强、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频率覆盖范围更广、工作模式更多的新一代舰载电子战系统时,其传统单脉冲末制导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也就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了。
90年代后,美国曾对在海湾战争中缴获的“海鹰”-2反舰导弹进行过大量实弹拦截测试(该弹和“鹰击”-6末制导雷达的技术基本相同),证实了只利用现代舰载电了干扰系统就可以实现对其制导雷达的远程压制性干扰,使其完全丧失目标探测和跟踪能力,干扰成功率达到100%。这个结果充分说明,在面对拥有先进舰载防空系统和电子干扰系统的水面舰艇时,“海鹰”-2、“鹰击”-6这类老式反舰导弹的作战能力已经常有限,对现代高性能水面舰艇难以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举报/反馈

非池研究所

84万获赞 1.1万粉丝
关注全球最新热点资讯与装备动态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