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浪潮,人才需求上升。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对此,5月21日,多位专家在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高峰论坛上进行讨论,为人工智能教育支招。
有调研显示,整体来看我国人工智能人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但与此同时,有22%的高校反映他们培养的学生就业出现了供大于求。调研分析,高校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认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不足是算法创意缺失,应该要建立创新文化,鄙视山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认为,中国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布局要像下“围棋”,而不是追着热门领域跑,应建立“通识、通智、通用”的学科培养体系。
5月20日,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开幕,本次大会为期4天,以“智能新时代:赋能新发展、智构新格局”为主题。 新华社发(孙凡越摄)
1
现状:22%高校培育的人工智能人才已“供大于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300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这些学科发展现状如何?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茹宁分享了其所在课题组的调研结果。
茹宁介绍,根据调查,目前全国人工智能本科生的就业趋势在下滑,但是双一流本科生就业仍在持续走高,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近年来呈显著的增长趋势。在人工智能行业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有22%的高校反映他们培养的学生就业出现了供大于求。
这些数据背后反映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正面临什么问题?该调研总结到,首先是人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017年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出现供给和需求之间倒挂的现象;2017年后,高校大规模培养人才,但至今没有形成成熟、系统化和规模化的人才输出。目前市场上人工智能类人才的供给主要来自于电子信息、软件服务等其他相关领域的人才跨界转型而来。高校培养过程注重课堂教学、轻视实践,也导致人工智能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对于实践的要求。
其次,高校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从需求侧来看,随着人工智能人才总量增加,人才市场已经出现细分趋势,基础研发类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在很快地增加,但本科生有饱和的趋势。现在高校的供给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上,所以会出现有22%的学校反映毕业生很难就业,且这样的学校大多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类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比较擅长,双一流高校适合培养研发型人才;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果不能够与地方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无法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的人才就会受到双重挤压。
此外,人工智能专业设置和人才供需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北上广地区产业比较密集,同时河南、陕西、山东、湖北等省份人工智能专业发展非常快,人才培养规模比较大,但是却没有密集的产业。因此,这就使这些大省投入了大量的教育成本,但是留不住自己培养的人才,最终可能会导致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平衡现象和不公平问题更加凸显
2
观点1:算法创意缺失,要鄙视山寨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指出,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人工智能主要涉及四大要素:场景、模式、算法和系统。我国在场景和模式方面都具有优势,但核心不足是算法创意的缺失,这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障碍。创新文化不足导致人工智能企业同质化严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脸识别,我国的人工智能四小龙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而在美国就很难找到这种现象。
鄂维南判断,缺乏算法创新的源头在于学术界。“中国有很多学术团队,但有原始算法创新能力的却不多。”
如何在算法上进行创新?鄂维南强调,最重要的是创新文化的建立。现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现象,同一个任务有很多企业在做,同质化企业很多,就是因为没有创新文化。他用一句话形容创新文化,“别人做的,我就离得远远的。”
“我希望大家一起来支持原始创新的文化,鄙视山寨。别人做的,我就不做,让这样一种口号能够喊出来。只有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文化,我们才能在人工智能领域长期保持领先。”鄂维南说。
3
观点2:AI学科布局要“下围棋”
“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只盯着一个小的领域。”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认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布局,要像下“围棋”,在认知科学、脑科学等各个领域都要有布局,而不是追着热门领域跑。
朱松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学科具有三个发展趋势:第一,计算机视觉、认知科学、机器学习等领域对内交叉,形成大一统的理论框架;第二,各行各业与通用人工智能融合,产生新文科、新医科等等;第三,人类文明与人工智能融合,给机器人“树三观”。
“1960年到现在,基本上都是可以预见到的技术上填补空白。为什么当今有更优越的条件,却产生不了根本性的突破?”朱松纯说,这一问题的存在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共识。
他观察到,现在研究领域存在“自拍”的现象,即研究人员不去想深刻的问题,而是有一个想法就赶紧想办法发文章,“就跟拍完自拍赶紧上网发一下一样。”此外,当研究人员人数更多的时候,大部分人反而都向深度学习这一单一领域钻研,害怕研究“少数派”的方向,“会像离群的鸟儿一样面临落单的风险。”
“现在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高校各个系里面都有一点。但这是一道‘鱼香肉丝’,不是真正的鱼。”朱松纯认为,对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要成体系,可以采用“通识、通智、通用”的学科培养方式。即学生既要了解人工智能和人文艺术的交叉,也要把人工智能领域的六个学科搞清楚,并且通过实践课程来探索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
南都记者马嘉璐 见习记者李娅宁 发自天津
编辑:蒋琳
本文来源:奥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