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在美国西海岸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海啸。
作为首部火箭军题材电视剧《号手就位》的原著小说作者和编剧,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幸运的蝴蝶。而算起来第一次振翅,应该是十来年前了。
那时我刚毕业,被分在地处湘西的某团某营某连当排长。排里有一个叫郭涛的战士,白净利索、沉默内敛,爱读书,显得与周围生龙活虎的战士格格不入。
刚下连不久,我对他唯一的印象只是别人告诉我,连队那漂亮的黑板报都是出自他手。
有一天,指导员安排我和他去县城采购一批文体器材,路过报刊亭的时候,我和他不约而同停下。我买了一本《收获》,而他手里拿的是一份《China daily》。对于一个英语四级都过得很勉强的人来说,这份报纸让我肃然起敬。
彼时大学生在部队还是“奇货可居”,等到三年后我再从机关宣传科回到连队担任指导员的时候,当年分配的5个新兵竟然有3个是大学生。
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来部队时,有一个士兵的回答很耐人寻味:“我想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小说《斑斓》其实就是想记录这么一群人的成长。它讲述的正是四个同宿舍大学生从学校到军旅的青春历程。
夏拙、林安邦、欧阳俊、易子梦四人性格迥异,却在毕业时因为不同的理想或理由都选择了军营。青春是斑斓的,迷彩也是斑斓的,当青春的躯体裹上迷彩,让五彩斑斓从固有色变成伪装色,有谁知道二十来岁的灵魂发生了何其深刻的变化?
部队是个大熔炉,而他们是很好的材料,唯有经历淬火锻打和车磨刨铣一系列工序,才能成为巨大战争机器上的一颗有用的元器件。
这种淬火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也许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失望、伤痛和放弃,甚至被损伤、消磨和弯折,但其间弥漫的青春热力、冲动和向往,在一次次压力、打击和磨难的重锤下,都在人性的“弹性形变”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这种光芒值得被记录、被抒写、被宣扬。
从2010到2013,这部小说断断续续写了4年。伴随着“夏拙”们的成长,我也在经历成长。
过去不屑一顾的东西被重新审视,过去孜孜以求的东西变得云淡风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长便是和解,是妥协,是敬畏,是从小我走向大我。带着连队全副武装一圈一圈奔跑在操场的时候,我感觉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野外驻训在40多度的帐篷里汗流浃背的时候,我以为那像一生一世那么漫长,因为一个士兵的床单没有铺平整而被“狗血淋头”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过放弃和逃避。
当我有一天坐在办公室里回望那段摸爬滚打的时光,才意识到在连队所经历的那一切是如此仓促而短暂,以至于你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咂。
2014年小说出版,责任编辑林子要求将题目改成《毕业了,当兵去》,理由是指向性更强,更符合图书市场的规律。而我当时执拗地认为,非“斑斓”不足以表达我对青春和军旅的体悟。
交锋许久,我们达成妥协,书名定为《斑斓——毕业了当兵去》。而正是这个书名,推动促成了后面的影视化。
时至2016年,韩剧《太阳的后裔》大火,这部小说也进入地方影视公司的视线。伴随着主创队伍的几轮筛选,创作方向的反复调整,该剧制片团队最终凭借敏锐的目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深厚的军旅情怀,获得军方的认可。
此时,火箭军作为崭新的战略军种,国际国内影响力和关注度日益提高,“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已成为中国力量、中国底气、中国信心。创作推出一部火箭军题材影视作品,讲好火箭军故事、传播火箭军声音,展示火箭军团的时代风采,既是全社会的期盼,也是火箭军广大官兵的梦想。
《号手就位》电视剧选题于2017年底正式立项。按照原著故事脉络,以夏拙、欧阳俊等大学生士兵在导弹军营的成长为主线,赋予时代命题,以火箭军270旅在改革强军中的建设发展历程为背景,折射出战略导弹部队转型跨越、涅槃重生的精彩画卷。
剧本是一剧之本,我和应良鹏、祖若蒙、薛天智3名地方编剧,从“东风第一旅”到“常规导弹第一旅”,从“长剑巡航”到“航母杀手”,见识了各支部队和各型装备,采访了不同岗位不同号位的上百名官兵,从内容上保证了讲的是火箭军的事、说的是火箭军的话、刻画的是火箭军官兵的形象。
小说与影视剧创作的本质区别,就像是小农经济和工业生产,前者是自给自足,你在自己的键盘上默默耕耘就够了;另一个讲究的是分工协作,编剧只是影视工业中的一环,还有导演、演员、服化道……小说可以天马行空,而剧本要根据制片方的标准、导演的风格、演员的配置甚至美术置景的投入来及时调整。
为了更加贴合电视剧创作规律,剧本在人物设置上较小说原著进行了调整和再塑造。
特别是男一号夏拙强化了高素质大学生“超级大脑”的士兵形象,再如“战刃连”连长吕征这个角色,既有刚强好胜的硬汉特质,也有细腻体贴的侠骨柔肠,是新时代一线带兵人知兵爱兵、练兵育兵的典型展示。
还有其他人物,如求贤若渴的旅长安雷、“油而不腻”的老兵郎永诚、老黄牛式的“风水先生”王显民等角色,一个个形象都来自于我们采访过的官兵,来自于真真正正的基层,他们就像身边的战友一样立体真实亲切。
作为火箭军的荧屏“首秀”,这部剧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全景式艺术化展示火箭军的作战演训生活,揭开战略导弹部队的神秘面纱,推动全社会了解火箭军、关注火箭军、热爱火箭军,乃至青年学子、有志青年投身火箭军、建功火箭军,让“东风快递”的形象不仅可敬可畏,更可亲可爱。
为了把火箭军故事讲好,我们紧贴现实背景展开故事,既不一味拔高、回避矛盾,也不矫情迎合、猎奇邀宠,直面现实生活,直面“我们能打仗吗”的时代拷问。
特别是对当前部队形式主义、人才流失、官兵心理脆弱等问题,能够坦诚展现、深入反思,保持了当下主旋律影视创作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拍摄反映火箭军这样的高技术军种,涉及作战演练、导弹装备、阵地洞库,诸多高涉密要素、难涉足场所,剧本创作就像是戴着铁镣跳舞。比如剧中的导弹操作口令,用就存在泄密风险,不用就失去真实感,为了尽可能“像”而不“是”,我们观摩实弹操作,把口令背下来,然后颠倒顺序插入“乱码”重新编排,尽可能从细节上还原独属于火箭军的风采,让观众真实感受到“强大的中国力量”。
2019年11月,剧组在青岛开机,当我们军方人员走进美术团队在“东方影都”搭建的占地达1.1万平米的“待机库”,看到那刷着迷彩几近乱真的“导弹车”,我们被震撼到了,也被感动到了。
三年磨一剑,艰难玉汝成。4月9日,电视剧《号手就位》在火箭军天泰剧院举办盛况空前的定档播出发布会。结束后,熙熙攘攘的人群撤离那个交通拥堵的“东三旗甲一号”,年轻的战友们还在主演的化妆间前等候签名合影。
在落日的余辉里,我蓦地想起了我的连队,想起了那几个大学生新兵,想起了那个坐在香樟树下读《China daily》的新兵郭涛。
11年前,当我在连队宿舍构思小说的时候,写东西的冲动像烧开的水壶一般冒着泡泡,我心无旁骛,一心搭建这个虚拟的世界。那时还没有微信,没有手机支付,青春像下巴上的胡须一样毛扎扎的。
11年后,手机成为我们大多数人最依赖的伴侣(《号手就位》在优酷的单集播放量竟然过亿),我从中尉变成了中校,依旧在“格子”地里爬行。而文学正在变得愈发小众,就像我在新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火锅之死》里坦承的:文学之门是一扇窄门,文学之路是一条窄路,当下尤其如此。
必须承认,我是那只幸运的蝴蝶,我自知幸运来自于我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身处一个伟大的军种,哪怕声音再小,我也应当放声歌唱,哪怕振幅再小,我也定当竭力扇动翅膀。
作者:丰杰
本文来源:东风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