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包永婷5月17日报道: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邀请,独自一人在海南闭关创作5个月后,编舞家、视觉艺术家沈伟最新作品将与观众见面。记者从浸入式艺术现场《融》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融》将于6月11日在上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举行全球首演。届时,沈伟将牵手37位国内舞者,共同呈现一场舞蹈与绘画、摄影、文字、装置、影像、声音等相结合的浸入式艺术现场。
10场新形式的展演,每一场都不可复制
浸入式艺术现场《融》创意来源于沈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潜心研究,这将是他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呈现其跨界艺术作品。几十年来,他在国际领域不断尝试引领艺术创新,在这过程中积累下的丰富知识与经验将把这部作品推向更远的未来。
《融》可以说是为西岸穹顶艺术中心量身定制的。这里原先是一个荒草丛生的废弃空间,沈伟从中看到可能性,并在此空间的基础上重新出炉设计方案。根据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圆形结构的特质,沈伟运用《易经》中的知识进行创作,让《融》坐落其中。俯瞰下来,《融》外圆内方。圆代表乾,方代表坤,乾为天,坤为地,其中64个展位,代表64卦,象征万物。观众的观演路线分为展览、影像和表演三个环节,由外圆至内方逐步拓展。三十多位舞者各自起舞,数百位观众鱼贯而入、穿行其间……
走进《融》的现场,观众仿佛步入了一个大场面的“艺术奇观”,而10场展演,每一场都不可复制。多形式的艺术卦象在布局的时空中变化无穷,全新且难以复制的呈现方式让观众与舞者,人与万物在艺术的天地中互合为一。沈伟表示,疫情带来了隔离和社会中人与人的距离,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部作品。它象征了人和人的关联,人与社会的关系。
从内容到形式,《融》都非常抽象。沈伟认为,观众无需担心是不是能看懂,“你看懂了,你理解的内容就更多,你看不懂也无所谓,我至少保证它好看、好听、好玩,让你很过瘾,和打开你的感官和思维空间!”
起用中国班底,刮起一股创新风暴
编舞家、视觉艺术家沈伟
受全球疫情影响,跟随沈伟多年的演员团队、制作团队都被“困”在纽约和巴黎,沈伟重新搭建团队,起用中国班底。
如今的演员团队,有凭借《舞蹈风暴》破圈的明星舞者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活跃在各大舞剧中的主要演员,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有着渊源。朱凤伟曾在艺术节委约杨丽萍创作的《春之祭》中担任主演;苏海陆和王念慈曾出演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东坡海南》;同年,郝若琦也在相同的舞台上演绎了战场上铁骨铮铮的《花木兰》;2017年,舞者、创作者郑杰带着新锐的编舞理念,在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中凭借《寂静之上》大放异彩,而舞者胡菁和张渊博也曾参演其中。
除了老朋友,许多新朋友也加入了此次展演。有无视重力的全能新生常宏基;有热血而又自然的舞者丛舒齐;有逍遥舞扇的手足双胞魏伸洋、魏伸洲;有张力十足的舞者罗天;有细腻的阳光少年张子俊等。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第一个现代舞专业表演团体——广东现代舞团的舞者。《舞蹈风暴》第二季总冠军谢欣也将带着舞团成员来到这里。
虽然舞者们的功底都很扎实,沈伟仍然有他的担忧。“舞者的训练方式和风格不一样,一下子要让他们掌握很多新信息,对他们来说,时间是有点短。特别是这个项目,很大程度上是要求舞者完全吃透,才能真正地表达出来动作的质感,而不是照葫芦画瓢出外在的形。” 从5月到演出前,沈伟在上海和演员团队展开为期一个多月的训练和排练。
早在2011年,沈伟就在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大厅做过一个浸入式艺术现场《分与合》。那时候就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分与合》带回来?沈伟说,再等一等吧。时至今日,他觉得时机成熟了。
《融》堪称《分与合》的升级版,“《融》里面包含了很多我这些年掌握到的新的创作经验和知识, 以及学习到的中国文化和智慧, 但呈现方式更具创新,非常前卫和抽象。所以我也担心这个作品会不会呈现得太早,会不会太冒险。但落地上海是比较合适的,我很相信现在上海的包容能力和接受能力。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上海的观众对未来的艺术和新兴的现象有一种饱满的好奇心。”
沈伟希望,通过《融》,打破中国舞者在训练上和信息上的局限性,更加时代化与国际化,同时,深化中国观众对开启新的的感官的认识、开启对未来的认识,大家一同刮起一股创新的风暴。
《融》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计划展演时间为6月11日至6月20日。这也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全新艺术品牌ARTRA “自定艺”的重磅项目,同时作为西岸文化艺术季2021梦中心特别单元首演。
本文来源:东方网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89万获赞 178.9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