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萍。
张晓琴。
李小雄。
侯艳。
屈连英。
刘京。
韦小兵。
5月8日至21日,引人关注的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在江苏南京举行。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在宁夏,目前已有7人获得共8朵“梅花”,这样的成绩不仅备受瞩目,更代表了宁夏在戏曲领域的发展水平。
中国戏剧的“宁夏现象”
秦腔作为宁夏本土戏曲,发展历史悠久,老百姓喜闻乐见,演员也人才辈出,特别是本世纪,不仅推出了多部精品,还接连诞生了好几个“梅花奖”得主,并且带动了京剧等戏曲剧种的发展。从2002年至今,宁夏一共有7人摘得“梅花”,包括秦腔名家柳萍、张晓琴、李小雄、侯艳、屈连英、韦小兵,和京剧名家刘京,其中柳萍是“二度梅”。
中国戏剧“梅花奖”始创于1983年,评选范围涵盖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门类。从2005年开始,梅花奖由原来的一年一评改为两年一评。如果注意到宁夏这些梅花奖的获奖时间,不难发现自2007年至2017年连续六届,每一届“梅花奖”都有宁夏演员的名字。这样的成绩对于宁夏来说,着实不易。“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文化也是繁荣的,文化繁荣,就会出人才。而宁夏是个小省区,在戏曲的发展中能接连出来这么多人才,成绩相当不错,在西北地区都算是出类拔萃的。”宁夏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李岩说,宁夏接连斩获了多届“梅花奖”,这在国内戏曲行业被当成一个现象级的事情讨论过。
“以前我们到区外演出,同行问我是从哪来的,我说是宁夏,介绍一下基本就聊完了。现在一说起我们是宁夏来的,很多人都能数出不少宁夏其他戏曲演员和作品。”宁夏秦腔剧院副院长侯艳说,这足以说明宁夏戏曲在全国已经争取到一席之地。
为宁夏戏曲正名
“我们有这么多‘梅花’,这也体现了宁夏戏曲的水平。”李岩说,秦腔在宁夏本有很深厚的土壤;同时这里多年来还流传着眉户、道情等剧种;而自治区成立初期,被调到宁夏的中国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前身)老四团又为宁夏的京剧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可见宁夏戏曲的根基深厚。以前没有人得“梅花奖”,并不代表没有好演员,而“梅花奖”的意义更多是为好演员正名。
中国戏剧“梅花奖”属于个人奖项,但在采访中,几乎每一位“梅花奖”得主都会说“这个奖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单从评奖来说,要有资金,要有新作品,还得有人配合你演出,这当然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往大了说,一个演员能历练出来,后面少不了更优秀的人的培养。”李岩说,柳萍第一次“申梅”,宁夏几乎是举全区之力,而从那以后,似乎就形成了这种传统。不管是谁“申梅”,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像是在为自己争一样。如此看来,“梅花奖”不单是为演员个人正名,更是为宁夏戏曲正名。
让戏曲有未来
今年是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据了解,此次宁夏并没有参评。“今年没有符合申报条件的人选。”李岩说,以往的成绩证明了宁夏戏曲的水平,而人才培养到了一定阶段,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也能接受。关键是,接下来该怎么发展。
李岩记得自己刚调到宁夏剧协不久,就赶上一次针对全区戏曲发展现状的调研,这项工作到2018年结束。“结果还挺让人意外的。2018年以前,全区只有4个专业戏剧院团。以前的老人退休后,全区戏剧演员就不到200人,其中能从事专业剧本创作的只有一个人,20岁以下的年轻人才几乎没有。”他说,当时的人才已经极度匮乏,如果不采取措施,恐怕“宁夏现象”很快就会成为过去。
为了改变现状,宁夏剧协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启动了“培根育苗”工程,开办宁夏秦腔“宏志班”,并联合宁夏文学艺术院,开办艺术表演高级研修班。“剧协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但面对这个情况,必须得两条腿走路。我们的艺术表演高级研修班让高级人才继续深造,‘宏志班’针对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未来会成为人才培养的新鲜血液。”李岩说。
(下转10版)
记者 李尚
本文来源:银川晚报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91万获赞 199.6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