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承载着城市文明。城市建筑的艺术成就,也往往反映了一座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历史底蕴和文化渊源。
图|来源于网络
阳和楼与元曲
历史上名楼众多,很多因一篇名人佳作而闻名天下,相比而言没有哪一座楼对文化的影响能够超越正定的阳和楼。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对人类社会贡献的精神财富,而在正定的阳和楼上开启了元曲的辉煌。
图|来源于网络
在元代,阳和楼周边是真定最繁华的区域,纳新在《河朔访古记》中记载:“左右挟二瓦市,优肆,......,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
图|来源于网络
文人雅士喜欢登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聚集在阳和楼上研讨作品,交流创作心得。就是在阳和楼上,文人墨客间一次次创作碰撞中,元曲实现从民间俚语到创作文人化、专业化的全面过渡,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同时也成就了阳和楼“元曲摇篮”的历史地位。
图|来源于网络
那时聚集在真定的白朴,李文蔚、尚仲贤、戴善甫、侯克中、汪泽民、史樟、侯正卿等人都是“名誉昭然”者。也正是有了阳和楼这个交流的平台,才奠定了真定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在文化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图|来源于网络
蕉林书屋与梁清标的收藏
过正定南门,沿燕赵大街北行不远,一座其貌不扬的小院,却是曾经显赫于世的蕉林书屋旧址。书屋主人是清初著名收藏家梁清标。据说,乾隆几次来到正定,一是巡行礼佛,再就是看梁清标收藏的书画珍品。
图|来源于网络
梁清标用47年,收藏了超过600件稀世书画珍品,他鉴藏过的晋唐、宋元书画现在成为了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洛神赋图》来源于网络
因为住着梁清标,因为有座蕉林书屋,一时文儒盛簪绂,相过鉴赏追联翩。正定的城垣市井、古渡驿道便风光了很久,那些毕恭毕敬、轻叩梁家门环的人,差不多都是虔诚的朝圣者。
图|《步辇图》来源于网络
王士珍故居与《通史简编》
在正定城内西门里,有一座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是正定名人王士珍的故居。这里所说的,却并不是他的故事,而是一位曾在此居住过的历史学家和他修订完成的一本书,即范文澜和他主编的《通史简编》。
图|来源于网络
范文澜,初字芸台,后改字仲澐(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
图|来源于网络
1939年10月去延安,次年1月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其后成立中央研究院任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在延安先后完成了《通史简编》《近代史》等著作。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成立北方大学,范文澜任校长,次年建立历史研究室兼任主任。1948年北方大学并入华北大学(人民大学前身),以华北联合大学原址(河北省正定县城)为新校址,范文澜任副校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
当时,华北大学下设四部:一部短训部,二部师范部,三部文艺部,四部研究部。其中第四部研究部就设在王士珍旧居,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成员当年就在此从事研究工作,范文澜先生曾在此居住。
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与北方大学历史研究室一脉相承,范文澜任历史研究室主任,研究人员结构已基本延续下来并有所增加,其主要课题包括修订与续写《近代史》和《通史简编》。
范文澜一家三口住一间房,既是寝室,又是书房、客厅、餐厅兼厨房。一个大炕,前面靠窗处用几块木板支了一个大案子,是书桌,也是餐桌,案上有一盏小油,灯火光如豆。范老就是在这盏油灯下,夜以继日伏案工作。
图|来源于网络
《通史简编》的出现,是史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前进。《通史简编》曾被学术界誉为“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编写的历史”,在当代史学界和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图|来源于网络
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给正定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每一座都承载了历史文明和精彩故事,越是探寻,越是被吸引,让人流连其中,静思动情。
作者/来源:正定博物馆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