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梁雯 济南报道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为当今所用,为后世续航”……上面这些饱含希冀的话语说的是一本学术期刊——《文史哲》。近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也是目前刊龄最长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文史哲》迎来了创刊70周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学术期刊?又为何能获得盛赞?
《文史哲》老照片 资料图
学者办刊 造就学者
1951年,全国刚解放,大学复课还不久。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逐步走向繁荣,迫切需要向人们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也正是这一年的5月1日,《文史哲》杂志创刊。
最初,《文史哲》是一份同人杂志,虽有当时山东大学校长兼书记华岗做倡议人,但杂志的创办却未让公家出钱,而是延续了新中国成立前同人杂志的惯常做法:同人们自己出资。
《文史哲》最初就是以华岗校长自己的稿费收入做基金办起来的,杨向奎、童书业、赵俪生、王仲荦、孙思白等都曾解囊相助。开创之始,大家动手,从写稿、审改、印刷、校对一直到包装、发行都是自己干,没有稿酬,所有人员都是兼职。
1953年开始,《文史哲》由教师们的同人刊物,成为山东大学的学报之一。实际上,它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变成社会性的学术刊物,并且逐步成为读者心目中有影响、有见地、有水平的优秀期刊之一。从销量看,《文史哲》从最初邮局拒绝发行只得依靠同行和朋友推销,到1954年印数达一万三千册,1955年更达两万七千册。
创刊后,《文史哲》始终坚定不移地恪守“学者办刊,造就学者”的原则,“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广获美誉。当时,华岗社长规定,《文史哲》每期尽可能推出一个新作者,每期至少要有一篇论述现实的文章。也因此使得一大批著名学者在《文史哲》刊发了他们的处女作、成名作或代表作,如李泽厚、庞朴、李希凡等等。
《文史哲》创刊初,正是山大文史的“黄金时期”。 那时,随着高校的院系调整,经过革命洗礼的华东大学并入山大,华岗出任新山大的首任校长。一大批来自不同背景和学脉的学者云集山大,其学缘之广、水平之高,为当时国内大学中的佼佼者:北大的学统,有冯沅君、陆侃如;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统,有高亨、萧涤非;章黄学派的学统,有王仲荦、殷孟伦、殷焕先;古史辨派的学统,有杨向奎、童书业;史语所的学统,有丁山;南高的学统,有黄云眉、郑鹤声;教会大学特别是燕京大学的学统,有张维华;马克思主义的学统,有华岗、赵俪生、吴大琨……
《文史哲》刊誉腾起,给山东大学文科打下一片江山。作为新中国首创的大学学报,《文史哲》得到了教育部的表扬。连主政华东的陈毅也对之赞赏有加:“山东大学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继续办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国各大学的重视。”
百家争鸣 听大家说
从创刊伊始,《文史哲》就顺应学术本性,鼓励争鸣。
在《中国历史翻案》一书中,华岗是持“西周封建论”观点的,但有些持异议的历史教授不敢发表不同意见,如童书业就有顾虑。华岗多次鼓励童书业破除顾虑,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华岗的鼓励下,童书业先后写出《中国封建制的开端及其特征》《论“亚细亚生产方法”》等文,成为1949年后古史分期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等史学大论战的较早文字。
一场又一场论战就这样在《文史哲》上展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史坛有“五朵金花”之说,其中至少三朵是盛开或首先开在《文史哲》上的。
《文史哲》老照片 资料图
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生前回忆,《文史哲》一直坚持学术上互相商榷、自由探讨的学风,积极开展各种学术问题的讨论,并鼓励被批评者进行答辩,各种意见都可以发表,从不压制任何一家一派。尤为可贵的是,它既重视老专家、学者的作用,又不迷信“权威”,注意扶植和培养中青年知识分子,不以名取稿,不轻易埋没具有见地的稿件。因此,刊物充满活力。
“有人说,没有刊物,就不会有学术的繁荣。我以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有了刊物,不开展争鸣,也不会有学术的繁荣。这是问题更重要的另一个方面。百家争鸣是学术刊物的生命线。没有争鸣,刊物就没有生气,就失去了生命力。我希望《文史哲》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学风。”蔡尚思曾如是说。
生前在山大执教47年的萧涤非曾说,注意团结依靠校外专家和广大作者是《文史哲》的一大传统。在上世纪50年代,国内知名学者王亚南、顾颉刚、周谷城、黄药眠、陈子展等等,都在《文史哲》上发表过文章。
《文史哲》在内容上的严谨也常被人称道。蔡尚思曾说,《文史哲》的编辑作风是严谨的。凡是刊物发表的文章,从内容到文字,直至一个注释、出处,都认真校勘,力求把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不仅造福了当今读者,也是对祖国文化和子孙后代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一种表现。
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授潘国棋曾说,《文史哲》自创刊到现在,历届主编和编辑人员都视质量如生命,克服困难,排除外界干扰,不削足适履地去适应某些不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要求,而是保持自己的风格,扎扎实实地狠抓学术质量,不断地强化品牌意识。
潘国棋认为,也正是因为这些坚持,《文史哲》刊发的文章大多立论新颖、见解独到、材料翔实、论证严密、学理性强,很有厚重感。“刊物的质量说到底是文章的质量,所谓‘刊以文名’就是这个道理。”
广获奖项 走向世界
办刊的基本功扎实了,各种奖项也蜂拥而至。改革开放以来,《文史哲》几乎囊括了所有相关重要奖项。
1998年、2000年,《文史哲》连续获得“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称号;1999年,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和“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称号。2002年,同时获得三项荣誉:“国家期刊方阵双奖期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
2003年,《文史哲》成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11家入选的学术期刊之一。2005年,获得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期刊”称号。2011年,作为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界的唯一代表荣膺“中国出版政府奖”殊荣。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重点资助期刊”,2013—2018年,连续三届入围全国“百强报刊”。
2014年起,《文史哲》编辑部与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开始合作出版《文史哲》英文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英文版面世后不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中国学研究学者包弼德就发来贺词:“恭喜博睿出版社和山东大学通过翻译工作将当代中国人文研究成果带给了广大的海外人文学者!”
斯坦福大学人文科学名誉教授王靖宇也充分阐述了英文版的价值:“《文史哲》英文版是对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补充,我要建议学生以及学者们充分利用这份新杂志。它把中国大陆的学术成果带给了英语世界的读者,是研究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的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资源。现在,借由这份杂志,中国学者可以在国际对话中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而西方学者也能加深、扩大自己的研究。这对学界整体以及受益的个体而言,都是难得的福音。”
举报/反馈

海报新闻

1.6亿获赞 171.5万粉丝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山东互联网传媒集团运作
大众报业集团旗下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