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潘志贤 通讯员 刘吉磊 王亚宁 )气势恢宏的舞狮子、高亢激越的新乡民间小咚鼓、慷慨激昂的沁阳怀梆戏……来自民间和校园的数十支表演队伍竞相亮相,共同展现河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5月9日,河南师范大学第十六届文化遗产活动月在该校开幕,千余名大学生来到现场大饱眼福。
来自河南各地的20余种非遗项目,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10余场精彩纷呈的活动,向大学生展示独具特色的“非遗”传统文化。
河南师范大学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强介绍,该校邀请河南民间非遗传承人和研究专家参与,通过戏曲与曲艺演出专场、非遗知识问答、非遗手工艺品展、非遗知识讲座、大学生传统才艺比赛等形式,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了解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省拥有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728个,涉及的面也很广,而且价值高、影响大。据统计,河南省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多达22万多条,很多项目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等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重要价值。”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丁永祥说,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冲击下,很多非遗项目正遭遇人走技失、市场萎缩、边缘化等尴尬境况,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都面临传承难题。
已过古稀之年的荆文泉是河南省非遗项目“新乡县大泉旱船”的传承人,十来岁就开始学习旱船舞。他说:“寒暑假,很多河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去我们村调研,我们旱船队每年也会参加学校的文化遗产月活动。今天,很多年轻大学生在排练舞狮子、京剧和民族舞,让我看到了非遗的未来。”
据了解,河南师大于2009年成立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入围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成立以来,中心研究人员研究录制民间艺术音像资料上万分钟,收集整理民间戏曲剧本400多本,协助申报“二股弦”“东路怀梆”“哼小车”“乐腔”等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在学校的支持和中心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该校大学生们创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积极走入民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和保护。大学生到全国唯一一个“两家闲”戏曲传承地冯翊村进行调研,去“怀梆戏”的发源地宋寨,复原整理老旧的剧本,学习戏曲传唱技巧……为临近失传的“非遗”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从2006年起,河南师大开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至今已持续16年,从科研到教学,从校园文化活动到民间调研,“传承”和“传播”双管齐下,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接触非遗、了解非遗,并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玉芳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报

2573万获赞 138.9万粉丝
推动社会进步 服务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