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儿说起呢?”
“从白马吧。”
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近期面世。小说从白马开始,以白马收束。女主人公赵秀英几乎用尽一生,迎接一次浪漫的邂逅,完成一场长情的告别;纵然肉身早已千疮百孔,精神却依旧巍然挺立;情感的真相、生命的存在、英雄的传奇还有革命的意义,在执着的探寻、痛切的追问和深沉的思辨中渐渐清晰,战争、历史也进而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独特且新鲜的面相。
“这段历史一定要讲给后人听,不是什么别人,而是我们觉醒了的人民自己,在共产党的动员和组织下,付出了巨大牺牲,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作者朱秀海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远去的白马》一书中,朱秀海借助丰厚的历史史实,以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清醒客观的文学立场审视、书写了历史的复杂与真实、人性的善良与崇高。
书中,朱秀海对战争场面、战场细节的书写,对众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描绘,掌控有度,拿捏准确。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中纵横捭阖,以诗性的笔调和咏叹的激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无私无畏、信念坚定、生动饱满的共产党人形象,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抗日战争胜利后,数万人民战士从胶东地区紧急渡海,参加解放东北的战斗。赵家垴村女共产党员、区支前队长赵秀英大姐和她的支前队也阴差阳错地乘船入海,并在登陆后走散。她独自一人和东北野战军第三十七团一起出生入死,经历了摩天岭、四保临江、抢占通化、塔山阻击等惊心动魄的浴血奋战,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了卓越功勋。随同东北野战军入关后,赵秀英践守组织对英雄母亲的承诺,藏起军功,从胶东老家搬进沂蒙深山,甘心做了一位“失去英雄儿子”的母亲的儿媳,任劳任怨,奉其终老。
值得关注的是,小说从一个支前女英雄的独特视角去透视战争和历史,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其残酷和温柔的不同侧面,塑造了赵秀英、姜团长、千秋、刘抗敌等个性鲜明的传奇英雄群像。书中也出现了罗荣桓、许世友等老帅形象,但都是若隐若现。朱秀海说:“这是因为我要写的是人民,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基层官兵。”
2003年初夏,朱秀海刚开始电视剧本《乔家大院》的创作,就接下了为当年的老首长写传记的任务。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也逐渐进入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我从采访一个人,变成了采访一个团。”
为了寻找历史的真实,朱秀海花费13个月走了11个省,采访了130余位亲历者,光是在广州军区就采访了4个月。朱秀海说,小说很多故事、情节甚至细节都是真实的。书中姜团长的原型就是海南军区司令员江海。还有朱秀海的一位老首长,只读过三年私塾,却能全文背诵曹植的《白马篇》,那是因为他昔日的上级、团政委潘德表烈士(书中的欧阳政委)朗诵过这首诗。潘德表从南洋归国,作战勇敢,会吹口琴,会拉二胡。解放后,江海遍寻口琴吹得好的人,却发现无人能与潘德表媲美。“在我采访老英雄的过程中,‘欧阳政委’的形象太完美了。”
朱秀海还通过广东梅州丰顺县邮电局找到一位参加过塔山战斗的三十七团通信排的战士,当年在临海战场上,他们深挖两米深的电线沟,却被国民党军队开着美式军舰把两米深电线炸了出来。朱秀海说,这些在抗战时期只会配合主力打打麻雀战、在鬼子碉堡周围埋一埋地雷的地方“土八路”,从根本不会和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打仗,到一步步学会打仗,经历了太多的牺牲和艰难。
那些艰难困苦,那些饥寒交迫,不时让朱秀海落泪。一位从红军时候过来的营长(书中的温营长)就告诉他,粮要自己“打”,打得到就吃,打不到就饿着,还有服装,冬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里,也要全靠自己“打”。“他们说,这个时期比长征时还苦。”
“我是为渐渐凋零的老英雄写一部史,写一首诗。他们骑着白马远去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壮举,他们达到的人生的和精神的境界,我有责任传递给后人。”朱秀海说,当他写完初稿时,那一刹那他觉得自己解脱了。
朱秀海曾两次参加边境作战,这样的经历为他书写战争,书写那一代人民英雄带来了助力 。
作为一位对战争有着深厚生活积淀和深度生命体验的作家,朱秀海对宏阔战争进程中的个人处境、心灵创痛、命运遭际满怀同情、理解、悲悯与爱,倾力在小说中表达对生存的正视、对生命的敬畏。
朱秀海进入文坛最初的收获是在报告文学方面。1981年,他发表于《解放军文艺》的报告文学《河那边升起一颗星》(合作),曾获得第二届(1981—198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和首届(1977—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但是真正能代表他创作实绩的却是他的一系列当代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从20世纪80年代的《痴情》到90年代的《穿越死亡》、《波涛汹涌》,再到2001年的新作《音乐会》,不论是场面恢弘、气势磅礴的战争场景,还是对战争背景下人类命运与复杂人性的探求,朱秀海的每一部作品都引起过或大或小的反响。而他在战争题材创作上的执著与收获,也使众多评论者称其为最正宗的军旅文学作家。在1989年5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痴情》中,朱秀海借一位“英雄”母亲司马丽君的悲惨命运深刻反思了战争与人的关系。主人公司马丽君总不相信上前线的儿子已经牺牲了,已经失去丈夫的她又要承受丧子的痛苦。她誓死捍卫儿子的“英雄称号”,然而这实际上只是一个误会。她虽然得到了社会给予的无上的荣光和尊敬,但她却生活在失去亲人的阴影中,生活在丈夫回归的期盼中,生活在“冒名顶替儿子荣耀”的恐惧中,最终在痛苦的精神煎熬中,撒手人寰。小说触碰到“战争后遗症”这样一个厚重话题,作者对于主人公人性的内在挖掘及其内心痛苦的人文观照给读者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发人深省。
长篇小说《穿越死亡》讲述了一个南疆现代战争的故事,它直接描写战争,直视“死亡”这一战争中的重大命题,对军人战场心理和命运进行大胆描绘。小说以一次收复边地的中型战役为背景,其中有大量的战争场景的描写,战斗的激烈、战事的逆转使小说波澜起伏、悬念迭出,而作者笔下一个个普通军人迎着炮火和死亡走向人格升华与腾跃的壮丽的心灵轨迹则是小说的精髓所在。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不回避死亡带给军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恐惧,超越了道德层面而进入人物心灵的更深层次。面对生死的考验,小说为每一个人物都找出了符合人性和性格规律的、各自不同而又雄辩有力的行为动机,表现出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毛病、缺点,甚至是委琐的内心世界,但无论怎样,他们最终都战胜了恐惧,穿越了死亡,成为高地上的英雄。
小说展现军人在战争中经历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从平凡走向英雄的心路历程,不仅使“英雄”形象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而且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达到的对军人形象的刻画深度,也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战争题材小说。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富于个性光彩或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同时又包蕴了丰厚的思想内涵和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如江涛、刘宝魁、上官峰等。《穿越死亡》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好评,被誉为是“南疆战争的总结之作”,曾入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二轮评选,并获得第五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等奖项。
朱秀海另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音乐会》构思非常独特,他借助“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史实”做背景,通过一个成长中的女孩子的视角将战争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小说中的主人公——朝鲜孤女金英子,在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母亲后,被秋雨豪所领导的一支抗联游击队带进了深山。面对残酷的战争,面对死亡临近的恐惧,对音乐的热爱成为金英子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在与日军的殊死搏斗中,游击队悲惨壮烈地全军覆没,而金英子却成为仅存的幸运者。作为这场无法回避的最酷烈战争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当战争结束后,金英子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音乐学院的时候,却发现因为对战争年代残酷现实的过分恐惧,她已经逃到心灵的幻景中,逃到一场想象中的音乐会演出的迷幻之中,经常处于一种幻听幻觉中。
战争和音乐,看似是处于两个极端的东西,交织在金英子的生命中,撕扯着她的灵魂。那一场残酷无比的战争,将会成为她永远无法摆脱的梦魇。小说将抗联战士慷慨赴死的英雄壮举和日寇令人发指的血腥暴行以及残酷惨烈的战争中人性的丰富与深邃表现得淋漓尽致,对金英子的内心世界开掘得细致、深入,作者深刻地展示了战争如何使人性扭曲以及人性到达某种极限情境后会出现怎样激烈的变异,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对战争的理性审视和对人性的深度开掘,是朱秀海战争题材长篇小说的两个显著特点。他借助战争中人的命运来反思战争,也善于通过死亡、战争来考察人物的灵魂,探究人性的深度。由此,他的小说不仅拓展了当代战争文学的思考层面,而且从一个特殊角度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表现海军潜艇部队官兵生活的长篇小说《波涛汹涌》是朱秀海在当代军事文学领域的又一部独具特色的力作。它以世界潜艇战史为广阔的背景,以新一代潜艇艇长江白的成长史为明线,以老一代潜艇艇长东方瀚海蒙冤后的昭雪为暗线,交织成一部年轻海军潜艇部队的英雄交响乐章,折射出新中国几代海军官兵忠诚于祖国、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小说将故事的发展置于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作者对于英雄主义的呼唤意图相当明显。对生活特定氛围的刻意营造,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把握和饱满铺陈,又使小说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于凝重之中不失飘逸和灵动。
在朱秀海的军事题材创作中,值得关注的还有他的两部长篇纪实文学,即1995年、1996年分别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黑的土,红的雪》(后易名为《东北抗日联军苦斗记》)和《赤土狂飙》(后易名为《红四方面军征战纪实》)。这两部作品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光辉篇章,以冷峻而凝重的笔调写出了杨靖宇、赵尚志等革命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近年来,朱秀海在电视剧创作上屡获丰收。根据他的长篇小说《波涛汹涌》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获全军1999年度电视剧“金星奖”一等奖。他所创作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百姓》、《军歌嘹亮》也获得广泛好评。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剧本创作者朱秀海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熟知。《乔家大院》以晚清的社会历史为背景,通过祁县乔家第三代人乔致庸弃儒经商,为追寻“汇通天下”的理想而积极奋斗永不放弃的历程,充分展示出他不平凡的一生,并大力弘扬了晋商诚信、节俭和开拓的精神,这正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写照。
简介:
朱秀海,1954年生人,满族,河南鹿邑人。当代著名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长篇纪实文学《黑的土,红的雪》《赤土狂飙》《东北抗联苦斗记》《红四方面军征战纪实》;中篇小说《出征夜》;短篇小说集《在密密的森林中》等;电视剧作品有《百姓》《波涛汹涌》《军歌嘹亮》《乔家大院》等。
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军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等。
(来源:河南文学史、十月;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