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个词既能高度概括警察内在使命感又能最大架构百姓心理安全机制的,那就一定非“除暴安良”莫属。
因此,《除暴》这部影片尚未开场,就已经在片名上先声夺人地占领了正义高点,点明了观众对内心生命最高取向的寻求。片头两个正气凛然的红色大字“除暴”,配上开片炸裂的音乐,那种夺人心魄的正义感与使命感,如涌动的血,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在血脉里一路奔腾、燃烧。
抛开对剧情的苛责审视,这仍可以算得上是一部视觉冲击力和感观皆可的影片。警匪片嘛,缜密的推理,智力的较量,双雄的对决,火拼的场面和把控到位的节奏感……有了这些佐料本已经可以拿出一盘不错的菜了,更何况主创没有将这个以真实人物和事件为原型的连环惊天大劫案改编成普通纪录片类型,反而增加了耐人寻味的可看环节。
影片的人物和故事来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曾轰动全国的真实事件。要还原真实事件又不局限于事件的真实性,这对主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喜欢看导演和编剧都是同一个人的电影,这样的影片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作,也能更好地表达主创的真实意图,或者说这样的影片没有割裂的痛楚感。有人在评论里说该片的导演和编剧刘浩良对人物没有叙述,而我恰恰觉得这部影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不矫饰它要表现的每个人物,没有刻意深挖反面人物作恶多端背后的人性必然,也没有用讴歌式的情怀解读一个公安民警的职业使命,只是将一个人还原成一个常人,不得不承认,这是比较高级的人物描写。
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一个香港导演骨子里对港式警匪片的怀旧。让吴彦祖来饰演老鹰这个凶狠的匪徒,他的匪气是很容易误导观众善恶观的。当他抢劫银行之前和团伙成员镇定自若地在面馆跟店里的小妹妹点面,十分钟之后抢劫杀人完毕又若无其事地回到面馆,边吃面边冷眼观察着警察的一举一动;当他得知同伙从高楼上摔下来还剩一口奄奄之气后迅速倒车回来,不是为了救同伙一命而是从兜里掏出一颗手雷,冲着这将死之人点点头,像是在说“对不住了兄弟……”然后抛出手雷将同伙送上西天;当他最后一次抢劫银行时将一颗手雷塞进一个跑到他脚下捡溜溜球的小男孩手里……他的“恶”总是让观众有一种不确定感,那种日常与传奇的张力,平静与凶险的合体,在这样一个痞帅痞帅的匪徒身上,有了更加凌厉的质感,让电影显得既紧张又散淡,既平常又心有余悸。
同样是隐喻和象征,《除暴》用得比较轻松和生活化。比如片中刑侦支队长钟诚两次和同事一起将画有人民警察形象的宣传栏上的各种小广告一点一点撕下来,直到露出警察整洁的图像为止,钟诚行为上的洁癖实际是他心灵的洁癖,是他对警察光辉形象的执着守护;比如贯穿全片的那句“给我讲个笑话我就饶了你的命”,而导演最终要表达的意图是笑人者人恒笑之;比如老鹰每次高智商犯罪前的那一句调侃,“给我一根绳子就够了”,最后他也终将被“绳”之以法……
影片在主题与结构之外,一些细节的处理和场面调度被人诟病。但这些都是一个导演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我们实在是应该多一些耐心给一个成长中的年轻导演,给一个努力克服水土不服毛病的香港导演。毕竟,在当下要拍出上世纪90年代的年代感,同时要表现出两个年代的互补,还要适当模糊两个年代的对立与统一,不是单纯地利用老背景老物件就可以表现得这么娴熟的。
作为一名公安民警,我看这样的一部警匪片还是充满了澎湃之情的。且不说那熟悉的89式警装、那被戏称为“水舀子”式的女式警帽带给我多少青葱岁月的回忆,单是九十年代从事公安工作初期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就足以说明在技术和装备都不够先进的情况下,那个年代的公安民警所承受的重重压力。影片最后的字幕显示:“一九九一至一九九六年,全国持枪案件超过一万起,一九九六年,严格执行《枪支管理法》,大幅铲除步枪暴力罪案,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治安最优良的国家之一。”那一刻,我对自己身处的这个群体充满了油然而生的敬意。
是的,20多年来,社会治安的稳定,正是以钟诚为代表的人民警察,以“咬死不放”的毅力和除恶务尽的信念,忠诚诠释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警察精神。除暴的意义在于铲除强暴,还给百姓一片清朗的天空,一个可以安然自若的家园。影片最后和片头一样的炸裂音乐再次响起时,“除暴、安良”字幕序列蹦出,内心的安全感再一次被温暖包裹。
(作者:陈菡英)
举报/反馈

中国警察网

2267万获赞 140.8万粉丝
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中国警察网官方百家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