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在莫斯科举行,何振梁在陈述会上动情地讲述了自己毕生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追求和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期盼,他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委员们。
新华社资料图
2007年6月24日,何振梁(右)与萨马兰奇在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开幕式上,共同欣赏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
新华社资料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发表文章,向国人提中出了三个问题: 中国何时才能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枚奥运金牌?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1932年,刘长春步入了洛杉矶奥运会的现场,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新中国派出了一支40人组成的代表团,五星红旗第一次出现在了奥运赛场上。《天津青年》提出的“奥运三问”中的最后一问,也在2008年得以实现。2008年,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01年,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申奥代表团中有一名老人已提前写好了遗嘱。这名老人就是国际奥委会前副主席何振梁。
那么,有着体育外交家美誉的何振梁,为什么要写下这一份遗嘱?
曾给毛泽东当翻译“阴差阳错”走上体育之路
1929年12月29日,何振梁出生于江苏无锡。抗战期间,他随家人来到上海就读于中法学校。7年的学习,为何振梁的法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后,他又通过学习精通了英语等多门外语。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由于大量外事活动需要翻译,共青团中央到上海选调外语干部,何振梁被相中。就这样,他从上海到了北京。
何振梁优异的翻译水平,还受到过毛泽东的关注。毛泽东在一次工作会议结束后曾专门把他叫到身边询问:“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何振梁立即回答:“报告主席,我叫何振梁。”毛泽东又问他名字怎么写,何振梁回答说:“振作精神的振,栋梁的梁。”毛泽东听了高兴地说:“呵,振作精神,很好!”
后来,毛泽东接见法语系外国代表团时,翻译工作多数由何振梁担任。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把何振梁介绍给周恩来,此后他多次以翻译身份随周恩来出访。
何振梁与体育结缘始于奥运会。1952年,何振梁担任了赫尔辛基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法语翻译工作。在临时接到这份工作前,他甚至不知道奥林匹克是什么。
1955年,何振梁被当时分管体育的国务院副总理贺龙亲自“点将”调入国家体委。当时,何振梁并不是很愿意,但他服从组织的安排,来到了国家体委报到。多年之后,何振梁曾用“阴差阳错”来形容自己走上体育之路的原因。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1981年,何振梁在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力荐下,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四年后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1989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他还曾担任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
“兵败”蒙特卡洛后 他为北京申奥失败放声大哭
1990年7月3日,邓小平来到亚运村视察亚运会场馆建设时,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对申办奥运会下决心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这句话,正式拉开了中国申办奥运会的序幕。
1991年2月,中央正式批准关于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报告。同年5月,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挂牌。
为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何振梁曾在两年多的时间内飞遍五大洲,遍访拥有投票权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们,飞行总里程超过60万公里,可以绕行地球十多圈。
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北京和悉尼在投票前成为了两个最有希望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萨马兰奇甚至已经提前向何振梁询问:“北京两字应如何准确发音?”
1993年9月23日,摩纳哥蒙特卡洛下着大雨,所有申奥的城市按照抽签的顺序进行最后陈述。北京于当天下午第一个陈述,北京代表团所陈述发言由何振梁用法语和英语交替着串联起来。
当天早上,何振梁的夫人给他口服和外贴了防止心脏发病的药物,还在他的口袋里放上了急救的口服药和喷雾剂,甚至还将一份急救药品交给了一位会在现场的日本委员。何振梁后来提到这件事时说:“老伴儿是担心我的心脏。如果北京申奥成功,我兴奋得不得了,也许会犯心脏病;如果北京不成功,我会十分难受,心脏肯定也受不了。”
投票结束后,萨马兰奇走上主席台当众宣布:“胜利者是悉尼。”何振梁迅速整理自己的情绪,掩盖住沮丧的心情向澳大利亚人祝贺。
45票对43票,仅仅两票之差让中国与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失之交臂。何振梁回到酒店之后,接到了朋友们接连打来的电话,他都控制好了情绪。但当他的女儿哭着打来电话时,何振梁再也绷不住了,放声大哭。
写好“遗嘱”申办奥运 梦圆莫斯科,他和大家相拥而泣
1998年11月,北京正式宣布申办2008年奥运会,并提出“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向往和自信。消息传出,已经从国家体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何振梁主动请缨,以70岁的高龄成为北京奥申委的顾问。
实际上,此时的何振梁肾功能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透析治疗,但他不听家人的劝告,硬要坚持到成功申奥后再考虑这件事。
2000年,北京申奥的关键时刻,何振梁成了“空中飞人”,多次出访向各奥组委委员“拉票”。甚至,他为儿女留下的一封“遗书”上面写道:“留交:阳阳、真真。如我们遇意外,可拆看。我们如平安返家,则原封不动。”
何振梁后来在提到这件事的时候,并不愿意把那称之为“遗嘱”,他说,“那是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在莫斯科举行。在当天的会议上,将投票产生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地。
日本大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加拿大多伦多轮番上阵,法国巴黎更是使出了杀手锏,邀请当时如日中天的足球巨星齐达内担任陈述人。
北京代表团仍是何振梁开场,他用流利的法语介绍了申奥代表团成员,包括北京申奥形象大使邓亚萍、悉尼奥运会射击冠军杨凌等人也进行了充满感情的陈述。
当晚10点,投票正式开始。第一轮投票,北京获得了44票,而获得票数最少的大阪按照规则被淘汰。
第二轮投票结束后,负责计票的委员在看到结果后露出了微笑,将信封封上口。这就意味着最终的投票结果已经产生。这名委员将信封交给了萨马兰奇,后者拆开信封郑重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
北京以56票的绝对优势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何振梁这一次终于不需要掩饰自己的情绪,在台上与大家相拥而泣。
赤子之心,心系奥运 病榻上的他仍在为申办冬奥会鼓劲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的成绩,奖牌总数多达100枚,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
2013年11月3日,中国奥委会正式致函国际奥委会,提名北京市为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城市。
此时的何振梁因为疾病已经缠绵于病榻,但是对于中国的申办工作仍旧非常关心。在他去世前不久,朋友到医院探望他并向他展示了北京申办冬奥会的进展,躺在病床上的何振梁精神高涨,大声告诉前来探望的亲朋好友,“北京申办冬奥会一定能成!”
2015年1月4日,何振梁因病去世。同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北京也将成为历史上首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也办过冬奥会的城市。
中国体育的跨越发展,折射出进步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映射了人民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从1908到2008,中国用一百年的发展,圆满回答了《天津青年》在1908年提出的三个问题,而且以更具发展的眼光,引领中国体育走向未来。
参考资料
1.梁丽娟《何振梁:五环之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出版
2.何振梁《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前前后后》《纵横》杂志,2000年07期
3.何振梁《何振梁申奥日记》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4.戴旭《何振梁生前遗愿: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人民网 2015年1月5日
5.张子扬《何振梁之子:父亲申奥时就为家人留下“遗书”》中新社 2015年1月6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