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前一曲尽吟千秋江月,方丈之地遍尝百态人生。
曾经,草塘大戏楼是古人最喜欢的集会之地,传统曲艺和市井文化在这座古建筑里交响辉映;如今,草塘大戏楼已成为今人最喜欢游览之地,坐在台下品一杯香茗听一曲大戏,韵味迭起,让人心生舒畅。
春去夏来,怀着一睹草塘大戏楼之美的好奇心态,驱车来到距离瓮安县城不足20公里的猴场镇千年古邑广场,一座飞檐翘角、重檐叠叠、雄伟壮观的徽派建筑矗立眼前,这便是让人心驰已久的草塘大戏楼,在众多明清式古建筑环抱映衬下,顿觉不虚此行。
结构精美,雕饰独特,草塘大戏楼由内及外散发着令人沉醉的文化气息。戏楼运用了古建“模数”的结构法,在465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上,用399棵两人合抱的大木,托起27个飞檐翘角,将戏楼一分为二,晴台雨台背靠而立,因此又称晴雨双面古戏楼;整个戏楼承袭的是七重檐十二翘角的徽派建筑特征;同时它也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凹曲型建筑风格,给人一种飞动之美,像一朵正在盛开的莲花。大戏楼共用木立柱168根,大砖483316块,小砖16428块,小青瓦332100片。
戏楼飞檐翘角、做工精湛、结构雅致、雄伟壮观,总计使用木材2468立方米。戏楼上最大的一根木梁在古徽派建筑中叫“大油梁”,长13.8米,直径1.57米,重达24吨,梁上雕刻有道家传说故事《神仙会》,共计108个人物图案栩栩如生,其刀工技法让人赞叹。
缘何在这里建起这样一座大戏楼?通过瓮安文史专家宋浒的介绍,记者详细了解了这座戏楼的前世今生。
宋浒告诉记者,草塘曾是贵州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重镇,历来都是商贾云集、繁华热闹之地。
事实上,瓮安的古戏楼在清代已经有了,但戏楼建筑面积不大,经常有戏班前来演出。清末民初,有个叫“洪五孃”的川剧的班头带着几十人的戏班,应草塘士绅邀约在草塘清代戏楼上唱大戏贺年,瓮安大戏楼的建设由此开始。由于“洪五孃”的川剧班子表演十分精彩,既有有武生打叉,又有撩子翻筋斗,还有变脸、吐火等戏目,大家看了都很喜欢,只是这一唱就发觉戏台子太小了,表演者很受约束。
于是,在当地乡绅何哉公等人的召集下,商户纷纷发起筹集募捐,把原戏楼拆除重修,发愿一定要建成川、黔境内最大的戏楼。大戏楼的建设光是准备材料就是几年,戏楼建成后,乡绅们又请来川戏班前来表演,一时间这里成为了草塘人最喜欢去的地方。
宋浒说,大戏楼承载了太多草塘人的悲欢离合,成为了人们的乡愁所在,许多老年人一提到草塘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大戏楼。1972年,由于建设草塘供销合作社,古戏楼被拆除。直到2009年,政府恢复重建大戏楼,通过研究论证,决定重建草塘古邑区。这便是眼前的这座莲花状的高大戏楼,经基尼斯世界纪录鉴定为世界上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木质结构戏楼。
在宋浒的介绍中不难看出,草塘人对大戏楼情感至臻至深。如今,乘着瓮安县大力开发文化旅游机遇,大戏楼的故事还在继续,这里不仅是草塘人的乡愁,还已成为游客来瓮安旅游最具吸引力的打卡地。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曹雯 向秋樾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实习生 卢钱沙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