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就央行数字货币内测一事做出最新回应。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称,当前网传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数字人民币目前的封闭测试不会影响上市机构商业运行,也不会对测试环境之外的人民币发行流通体系、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
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央行数字货币正扩大测试的应用场景,以便为日后的正式落地发行做“演练”。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位是部分替代M0,即人民币纸钞的数字化替代。
从1948年诞生至今,人民币的发展形态可划分成三个阶段:人民币1.0是指人民币以纸币作为主要形态,至今并没有完结。人民币2.0时代的标志是人民币走向电子化,即在银行等金融体系内的现金和存款早已通过电子化系统实现数字化。人民币3.0则是指人民币的数字化,即中国央行货币数字化。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人民币的3.0 ?
出品|零壹智库&数字资产研究院
注:本报告节选自《人民币3.0: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运行框架与技术解析》,发布于2019.10。
一、数字货币、电子货币、加密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
货币形态不断在变化中发展。
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货币形态的演变相对缓慢,但近些年不断涌现出新的货币概念和货币形态。2008年中本聪创造比特币之后的十余年时间,市场上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数千种加密数字资产,数字货币、加密货币、稳定币、密码代币、通证、空气币、传销币等开始出现。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等新型货币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近来原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的演讲以及在得到App上开设相关课程,使央行数字货币概念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如此众多的货币概念,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更难以逐个理解。本文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央行数字货币,希望能够进一步厘清众多相关概念。
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是以数字形式存在并基于网络记录价值归属和实现价值转移的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之为“价值的数字表达”。数字货币的概念范畴十分宽泛,几乎可以涵盖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各类电子货币、加密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
现在很多人会将数字货币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从概念范畴上来讲,加密货币包含于数字货币的概念之中。加密货币是基于区块链加密技术而创建发行的货币。目前币圈中常见的比特币、以太坊、EOS等币种都是加密货币。
同样容易混淆的概念还包括虚拟货币和密码货币。加密货币出现之前,随着网络社区兴起,逐渐出现了一类主要用于社区内各种虚拟商品交易的虚拟货币,如网络积分、游戏币等,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Q币。欧洲央行将虚拟货币定义为“被某一特定虚拟社区成员使用并接受的数字货币”。也就是说,虚拟货币可以被视为是数字货币的一种。但近些年来,在我国监管部门的相关文件中,一般提到虚拟货币通常特指以比特币、以太坊等为代表的不受监管的加密货币。
央行数字货币是由法币的数字化形式,是基于国家信用且一般由一国央行直接发行的数字货币。国际清算银行在关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报告中,将央行数字货币定义为中央银行货币的数字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央行数字货币不一定基于区块链发行,也可以基于传统中央银行集中式账户体系发行。
国际清算银行在报告中区分了三种形式的CBDC,两种基于代币体系,一种基于账户体系。在两种基于代币的版本中,一种被设计为广泛使用的支付工具,只要针对零售交易,但也可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另一则是用于金融市场定向支付和结算交易的受限制访问的数字结算凭证。
图1:BIS的货币之花
资料来源:BIS
央行数字货币与支付宝、微信、PayPal等移动支付不同,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币在数字世界的延伸和表现,是一种新的货币形态。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都与银行账户紧耦合,是法币的一种数字化使用方式。
二、从人民币1.0到人民币3.0
(一)1.0 人民币的诞生和历次变迁
2019年8月30日,2019年版第五套新版人民币正式发行,此次发行的包括50元、20元、10元、1元纸币和1元、5角、1角硬币。
在此之前,作为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人民币已经历程了五次变迁。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于同日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共16种面额62种版别,最小面额1元,最大面额50000元。该套人民币是在统一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发行的,是从建国前无序货币体系向独立统一的货币秩序过渡阶段的产物,对建国初期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印痕。
第二套人民币在1955年3月1日正式发行,面额结构相较第一套货币趋于合理,最小面值为1分,最大面值为10元,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发行三元面值的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首次实行主辅币制,发行了包括5分、2分、1分的硬币,结束了我国近现代没有统一流通硬币的历史。
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结束后,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同年4月20日,第三套人民币开始发行,纸币最大面值仍为10元,最小面值1角,硬币则包括1元、5角、2角、1角,同时取消了3元纸币。第三套人民币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一套货币,并与第二套人民币一起跨越了我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一定意义上成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志物之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崭新阶段,日益增长的国民经济对于货币总量和货币结构有了新的要求。1987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第四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正面采用大幅人物头像水印,增加了50元和100元两类大额币种。
1999年6月3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发布国务院第268号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货币制度,提高人民币的防伪性能,现决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第五套人民币增加了20元面额纸币,取消了2元面额。
第五套人民币从1999年10月1日流通至今,此后在2005年8月31日、2015年11月12日和2019年8月30日分别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新版。
(二)2.0 人民币的“数字化时代”
从1948年12月1日的第一套人民币,到2019年8月30日的第五套人民币新版,人民币作为中国通行流通的央行货币已经历经71年。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已经逐步实现电子化,迈入2.0时代。流通在银行等金融体系内的现金和存款早已通过电子化系统实现数字化,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大规模普及,让流通中的现钞比重逐渐降低。现在中国人出门,除了部分特殊场合外,几乎不需要使用现钞。移动支付已经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快速便捷的支付体验。人们开始畅想未来的“无现金社会”,中国也成为最接近无现金社会的国家之一。
据央行发布的数据统计,2018年全球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办理非现金业务2203.12亿笔,金额3768.67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751.92亿笔,金额23539.70万亿,其中移动支付业务605.31亿笔,达277.39万亿。
但中国的移动支付更多是商业驱动,是一种货币的电子化支付手段,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人民币”。从贵金属到纸币替代贵金属充当货币,再到未来的数字化货币,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随着网络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社会交易活动日益频繁与活跃,加上民众购物消费习惯的变化及对货币流通安全性的考虑,人们越来越趋向于使用电子银行、电子支付而不愿携带纸币,因此,由央行提供比纸币更快捷、低成本的数字化货币媒介工具,是顺应时代发展之必需。
中国人民银行近几个月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连续发声,让数字化人民币已经呼之欲出,人民币3.0时代已经到来了。
(三)3.0 央行数字货币:DC/EP
中国人民银行从2014年开始成立专门研究小组研究央行数字货币,至今已有五年。
如果说,2014年周小川提出进行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是如今一切的开端,那2017年央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则是这个故事的重要节点。过去的五年,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数家商业银行,从数字货币方案原型、数字票据等多维度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行性。
2019年8月2日,央行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明确指出下半年要加快推进我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发步伐,并及时跟踪国内外虚拟货币发展趋势。
8月10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的穆长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表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再一次将央行数字货币推到大众视野之中。
随后,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讨论不断升温,据《福布斯》报道称,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联等7家机构已经成为首批获得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机构,并表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最快将于今年双11期间推出。尽管随后有接近央行的人士辟谣,但不难看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已经箭在弦上。
表1: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三、为什么央行发行数字货币?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发布了数字货币项目Libra白皮书,由此引发了世界各国央行的关注与讨论。全球央行开始密集释放研发数字货币的信号,中国央行也不例外。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从2014年开始研究,到2018年已经趋于成熟,并在2019年8月份Libra引发全球央行热议时 “呼之欲出”。
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英文简称为“DC/EP”,“DC”是“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的缩写,“EP”是“Electronic Payment(电子支付)”的缩写,主要功能就是作为电子支付手段。
电子支付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美国信用卡支付极度发达但电子支付相对落后,而Libra等机构发行的以美元为主要锚定物的数字货币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美国在电子支付领域实现突破。但中国如今以支付宝、微信支付领衔的移动支付已经全球领先,那中国央行为何仍如此重视数字货币?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央行即将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和Libra存在本质差别。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是由中国央行发行的央行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由中央银行进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即不能拒绝接受央行数字货币),是现有货币体系的有效补充。
而Libra是由Facebook领衔的Libra协会准备发行的一种尚未得到监管许可的数字货币。虽然Libra的价值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但它仍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现有货币体系造成冲击,挤占现有各国法币的使用空间。
其次,此次央行即将推出的数字货币重点替代M0而非M1和M2,简单而言就是实现纸钞数字化。我国当前货币体系中,基于商业银行账户体系的M1和M2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和数字化,所以短时间内没必要使用另一种技术对其进行再一次的数字化改造。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支持M1/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体系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不断演进,支付效率和性能足以满足当下经济发展需要。用数字货币对M1/M2进行替代只会对现有系统造成巨大资源浪费而且不一定能提高支付效率。
再者,用数字货币替换M1/M2,可能由于与商业银行账户体系的关联本质,使央行数字货币的投放变得愈加复杂和不可预测,甚至会由于影响商业存款引发信用扩张和货币乘数效应,进而扰乱现有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所以,央行短时间内不会也没动力再次改造M1/M2。
那为什么要替代M0?
首先,现在纸钞、硬币的印制、发行、贮藏等各环节成本相对数字货币都非常高,还需要不断投入成本进行防伪技术研发。同时由于电子支付的发展,纸钞和硬币的便捷性不足,使用场景逐渐萎缩。
其次,M0由于交易匿名和伪造匿名,存在被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风险。而随着安全意识和数据保护意识的提升,普通用户自身存在一定的匿名支付和匿名交易的需求,但现在的支付工具,无论是移动支付还是银行卡支付都无法摆脱银行账户体系,满足不了匿名的需求,也就不能完全取代纸钞支付。但从央行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数字货币要尽最大努力保护私人隐私和匿名支付需求,但是社会安全秩序同样重要,在遇到违法犯罪问题时要保留必要的核查手段。
图2:中国近10年来M0的数量及增速情况
注:M0、M1、M2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M0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每个人在银行的存取款都会影响市场上M0的增减;M1是狭义货币,“M1=M0+企业在银行的活期存款”;M2是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这里的准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等。
所以,央行数字货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既要保持纸钞的属性和主要价值特征,又能满足便携和匿名要求,同时还要在隐私保护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之间寻找平衡。穆长春多次将央行数字货币定义为“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纸钞的数字化替代”。
欢迎加入零壹行业交流群——已有1w+人加入的“零壹金融与科技交流群”
数字人民币|区块链|保险科技|消费金融|融资租赁|智能风控|零售金融|金融科技专利|银行数字化|BigTech|互联网保险...
有兴趣的读者请加客服微信(lycj002),备注姓名+单位,由客服拉您进入对应的行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