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艺人李诞,曾说过,“请刘擎教授是《奇葩说》这一季最正确的决定”。
网友有句评价,《奇葩说》捧红的导师学者,前有经济学家薛兆丰,后有哲学家刘擎。开启了从象牙塔走向大众的“破圈”之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在节目中中金句频频,他温和中不失冷静的辩证发言,让不少观众发现,原来社会学、哲学并不“高冷”,就贯通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奇葩说》播出之前,刘擎做过最“出圈”的事情就是录网课,之后身上多了一个标签“清醒的现代人”。罗振宇称他为“教授中的教授”——因为在网络知识服务平台的课程教师群中,有许多学者在听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40讲》。如今,这门课程经优化整理后汇成《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刘擎亮相沪上西西弗书店分享讲座,带读者再访二十世纪哲学历程,以何为现代人为起点,串联19位思想大师。
“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明星或‘网红’,但作为一个学者,现在我说话声音大了些,愿意听我说话的人多了。但这也让我觉得更有责任让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去思考其他不同的多元化生活方式,打开视野。这是我可能帮到别人,对我们好的一种公众文化有所帮助之处。”他说。
加工普及知识的过程有哪些得失?“之前编辑拼命要求我要写得通俗易懂,有具体例子,不能只说一些抽象的话。这也是一种被规训的过程,前前后后做了两年,每一讲都会改上七八次,最后让读者听起来是流畅的,还要有一点点保留,让读者去延展阅读。这对我来说,自己获得了一种新技能。”刘擎说,最大的压力来自“同行压力”——同行会怎么看?力求言简意赅和明白晓畅的时候,能否得到同行肯定的评价?比如,写尼采的时候,就会想如果孙周兴老师看了会怎么说;写哈贝马斯的时候,就会想童世骏老师看了会怎么说……
在娱乐化和传播知识之间,怎样得体、自然,有新颖的视角,做到通俗而非庸俗,达成学术严谨性和通俗性的平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很难说我现在就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平衡。我还在调整和探索。”刘擎回忆说:很多年前见到杨振宁,他说他被要求一篇学术论文,可以用五分钟的方式跟大家讲,也可以用一小时的方式讲,还有一天,甚至一个学期的讲解方式。“这对科学家来说是特别高的要求,并不是好的科学家就一定能达到,但他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标准。”
学术“出圈”的意义是什么?在刘擎看来,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出圈”都是好的。“现在每个人在生活中面对的信息特别多,获取多并不意味着你就会更有判断力,因为需要信息的处理加工辨别,去伪存真,这些都需要好的思维方式。但有的学科门槛很高,所以需要有人想办法把它通俗化,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给大家,提供方法论。”“换句话说,面对复杂纷乱的生活,或者不确定的年代,能够对自己生活重新获得一种掌控感,意味着你在实践你的主体性。
如果在19位思想家中选择一位来对话,刘擎会选哪一位呢?
对此他的答案是——“我想我会选韦伯。他是有预见性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整个现代社会提出比较系统性的诊断。当今很多技术、生产、市场已经超过他当时的时代了,但是很多核心命题还是相同的。那么100年以后,他来看今天这个世界,特别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他会有什么想法?这是我很想了解的。”
你喜欢这样的“出圈”学者么?
图文综合:得到、书店方
来源:文汇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报

2576万获赞 139.3万粉丝
推动社会进步 服务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