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从生活情境出发,让少年儿童感受社会管理、生产、交通、公共场所等领域的秩序,从而帮助少年儿童感悟“社会生活有秩序”。通过“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这一问题,帮助少年儿童思考秩序的意义,开启“生活一秩序” 这一逻辑链条,并为“秩序一规则”的逻辑展开打下基础。引导少年儿童感受生活与秩序的关系,即感悟社会秩序的存在,以及社会秩序的意义。
其一,感悟社会秩序的存在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秩”指条理,“序”指次序,社会秩序就是指有条理、有次序地安排社会各组成部分,以达到正常运转的状态。社会的运行可以分为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良性运行就是“有序运行”,指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各要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发生作用,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其二,社会秩序的意义
首先,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这是从社会层面谈秩序的意义。
引导少年儿童感受“混乱无序”带来的问题,从反面揭示“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的道理。接下来要重点解释“为什么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如果只是简单说“混乱不好,所以需要秩序”则过于肤浅。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从承认每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出发,指出大家有序地占有资源和承担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这里也要引导少年儿童思考如何处理“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其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这是从个人层面谈秩序的意义。
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运行状态,这种社会良好运行的状态,就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人历来追求国泰民安,认为国家太平,社会运行良好,人民才能安乐,每个人的需要,如人身自由、财产安全、发展机遇等才能得以实现。
帮助少年儿童感悟良好环境的意义。较好地处理“人我”“群己”的关系,“我”的生存与发展才得以保障,这体现了个人、集体、社会利益的根本一致性。
“维护秩序靠规则”
引导少年儿童感受“秩序一规则”的逻辑,了解什么是社会规则,社会规则有哪些形式,以及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其一,什么是社会规则。
列举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并询问少年儿童“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规则”,从而调动少年儿童生活经验,引导少年儿童对“规则”这一话题进行交流与分享。规则即规章、法则,是关于“怎么办”的规定,少年儿童对校园生活规则了解较多,这里主要列举的是社会生活中的规则。还进一步追问这些规则在生活中的作用。指出社会规则正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则,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其二, 社会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首先,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社会秩序包括两个方面,即宏观层面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与微观层面的“人我”“群己”关系。只有社会生活各方面、各要素都处于一定的良好的秩序和结构中,整个社会才会处于有序化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规则对社会各方面、各成员都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只有每个社会组成部分都找到其合理的“职”“位”,大家才能各尽其责,各得其所。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我"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合适的。当明确了“一米线”的规则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怎样做才是合适的。规则正是通过明确“职"和“位”,让人们知道如何“尽其责”“得其所”。
其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规则形成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加以保障,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我们提出了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两类处罚,既包括法律、纪律等强制性手段,也包括道德、风俗等非强制性手段。前者主要依靠社会组织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后者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等得以实现。
2021年5月3日
★感谢您的阅读,我会一直在原地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