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奇
据央视“新闻1+1”报道,近日,一份针对115余万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数据监测显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基本呈下降趋势。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小学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而大学生为30%。截止到2020年,全国有1/4的学生属于超重、肥胖。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不佳”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三成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也引发舆论热议,登上微博热搜。只不过在评论区中,除了担忧之声,还不乏嘲讽之声。有的网友说:“我体测不及格,但是很少生病。及格的同学,有的也经常生病。”有的网友说:“只要不脑残,即使体质很差,一样能做贡献。”还有的网友甚至将“体测”与“内卷化”关联起来,表达对体测的反感。
其实,还是那一句老话:“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不可否认,体测成绩好,不代表身体健康;体测成绩差,也不代表不健康。然而,体测水平至少能说明一个人是否保持健康的运动习惯和作息习惯,有没有用锻炼缓压力的意识。这是走进社会,应对高强度工作环境,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个人梦想的基础。
肺活量大,说明心肺功能好;体前屈远,说明韧带功能强;跑步跑得快,说明腿部力量足,耐力好。之所以有部分大学生体测不及格,仍自我感觉良好,并不是因为身体素质强健,而是吃“青春饭”。待度过体能巅峰的年龄段,身体健康指标便会急速下滑。所以,打牢体能基础显得十分重要,为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对体测成绩结果不以为意,比体测成绩不佳更可怕。懒于锻炼,不注重健康的惯性意识一旦种下,便难以更改。步入职场,独立生活,锻炼时间更少,熬夜情况更多,肥胖、脱发、近视等对身体影响与日俱增。大多数人都厌恶996,可只有保持好体质,在加班熬夜时,才能从容不迫,降低身体损耗。加强锻炼即是为了自保,现在的不以为意,实际上是对未来不负责任的表现。
眼下,除了要鼓励大学生加强体能锻炼,还需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观念,培养固定的锻炼习惯。用科学理论改善大学生对体测的认识,学会结合体测成绩,发现体质不足,并及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