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莫高窟中窟顶及四壁都绘满了壁画,主要题材类型有:
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中国传统神仙画、装饰图案、以及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供养人画像。
莫高窟供养人画像为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史、美术史、民族史、服饰史等诸多学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图像资料。
莫高窟 220窟 图源:国家宝藏
有学者说:“千佛洞内,最有价值之壁画,并非佛像,实乃供养人像。通过调查,可窥知千年前后之情形,在历史上有重要的价值。”
供养,是指佛教信徒施舍资财或以崇敬、赞叹、礼拜等精神性活动来供奉、礼敬佛教三宝——佛、法、僧,是佛教僧俗信徒一种重要的修行功德活动。在佛教中十分重视造佛形象来用以供养、礼拜。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阙译人名出《后汉录》的《佛说作佛形象经》载优填王说:“佛去后我恐不复见佛,我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之。”表明造佛形象对于佛教信徒在佛涅槃之后礼拜、供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中国佛教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佛教僧侣信徒造佛形象、供养的记载。
在敦煌地区,造像活动从公元四世纪持续至十四世纪,形成了灿烂悠久的敦煌佛教造像艺术。
根据造像场所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古代敦煌的造像又分为:石窟造像,寺院、兰若、佛堂造像,绢、麻、纸造像等的区别。在莫高窟中以石窟造像和绢、麻、纸造像为主。
我们今天所说的供养人像就是这些保留在绘画、雕刻艺术作品中的施主、功德主极其家人和相关者的像。这些开窟造像的施主和捐助者,为了虔诚奉佛、时时供养、功德不绝,同时也为了留名后世,显示自己和家族的名望,开窟造像时,他们就会在洞窟里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部下属僚以及侍从奴仆的肖像,这些肖像,统称作供养人画像。
在印度、中亚以及中国各地的佛教石窟中雕刻、绘画供养人像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4世纪时期佛教在中国兴起之后,绘画供养人像在中国逐渐流行开来。
中国古代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画像是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上的墓主人像。
敦煌研究院第二任院长段文杰先生曾说:“敦煌莫高窟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几乎都有供养人画像。”可见在莫高窟壁画中,供养人画像所占比重之重。
目前莫高窟中现存有供养人画像的洞窟有281个,供养人画像超过9000身。
莫高窟中保存的供养人画像继承了汉、魏晋殿堂功臣人物画像、墓室画像的传统,而另具特点。既有帝王将相、高官显贵,也有平民百姓、男女老少,既有高僧大德、也有普通僧尼,既有汉族子民、也有匈奴、鲜卑、吐蕃、回鹘、于阗、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人物。画像均为全身,多是群像,单身像较少。
回鹘王供养像 莫高窟409窟 回鹘
供养人画像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为集资造窟的供养人画像,出资者每人一像;
第二种,为结社合资造窟的供养人画像,出资者为“邑社”社人;
第三章,为一人或一家出资独建洞窟。
芸芸众生相,皆绘于方寸间。
此外,受到古代敦煌社会历史变迁,壁画艺术表现形式嬗变,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等因素影响,莫高窟中的供养人画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亦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趋势:
十六国、北朝为供养人画像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画像较小,身高约20厘米上下,列队画于佛龛沿下或壁画佛像下部。画像绘制方法承袭魏晋绘画传统,而不是与同窟佛像那种西域式凹凸晕染法。这时期的群体画像中,还出现了车马及仆人画像,反映了供养人地位高贵以及资产富有。每身像前都有一条长方形色彩榜子,题写供养人姓名。
女供养人 莫高窟 288窟 西魏
在历史进程至隋代时,供养人画像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峰,隋文帝、隋炀帝在全国大兴佛事,隋朝仅37年,却在莫高窟留下了1451身供养人画像。
莫高窟 303窟 隋
初唐、盛唐、中唐时,敦煌受战乱影响以及当时人们佛教信仰观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等诸多变化,供养人画像并未大幅度增多。
段文杰复原临摹莫高窟 130窟 都督夫人礼佛图
隋唐是中国古代绘画繁荣昌盛期,敦煌供养人画像同中原名家们画像的创作发展同步,一些画像风格也是一致的,画像由小型画像渐变为巨幅画像,从单身变为全家组合,多绘于入窟甬道两侧壁,成为独立画像,榜题姓名详书勋衔官职。造型技能有显著进步,注重画像的艺术性表达。
晚唐、五代、宋时期,由于佛教的中国化、世俗化,供养人画像又大量出现,达到莫高窟供养人画像数量的又一高峰期。这时期,归义军曹议金子孙三代对敦煌地区进行了长达一百二十余年之久的统治,敦煌出现了相对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四方安定、交往频频的繁荣景象,由此曹氏家族开凿了大量的曹氏家族石窟。
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家族女性供养人像 莫高窟 61窟 五代
晚唐之后还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养人画像形式——出行图,张议潮就是第一个以出行图表现的供养人。张议潮出行图以及100窟曹议金与回鹘公主出行图、榆林窟12窟慕容归盈夫妇出行图,敦煌壁画中共出现了这三组出行图,分别反映了当时节度使和地方官员的仪仗及人物服饰、社会风貌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同时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自西魏发展起来展示佛教信仰的供养人画像,逐渐变为服务于政治的宣传画。
张议潮出行图 莫高窟 156窟 晚唐
宋之后,西夏、元代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绘制开始走向尾声。这一时期在人物造型和衣冠上能鲜明表现出民族特色,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人物真实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供养人画像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像中的一种特殊画像,是佛教信徒为修建功德自我示意的画像,是包括各民族、各阶层人物的最广泛的社会群体功德像。敦煌供养人像从十六国、北朝发展到西夏、元这千年中,始终与中国绘画发展紧密相连,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人物风格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男性供养人 榆林窟 第3窟 元
并且敦煌供养人像的观念逐渐增加了现实功利和生活的内容,使我们得以从一个具体视角窥见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中国化、世俗化的演变轨迹。从这个意义来说,延续千年的敦煌壁画供养人画像,就是一部中国古代肖像画图谱,既是艺术,也是历史。
参考文献:
关友惠:《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画像》,《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
段文杰:《供养人画像与石窟》,《敦煌研究》1995年第3期。
周天:《敦煌供养人漫谈》,《上海艺术家》2006年第3期。
郑炳林:《敦煌写本相书理论与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关于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研究之二》,《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4期。
张先堂:《古代敦煌供养人的造像供养活动》,《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
李波:《唐代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与体型》,《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
张先堂:《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发展演变——以佛教史考察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4期。
张先堂 :《敦煌石窟供养人服饰艺术图像资料的特色和价值》,《艺术设计研究》,2014年第1期。
李艳华:《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时代变迁》,《艺术探索》,2014年第3期。
石松日奈子著,筱原典生、于春译:《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北壁供养人像和供养人题记》,《敦煌研究》,2016年第1期。
赵声良:《敦煌石窟艺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
来源:读者书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举报/反馈

莫高窟参观预约网

4844获赞 2216粉丝
莫高窟参观预约网官方百家号
甘肃莫高重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