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相新闻 实习生 孔宁婧 记者 高兴 盛琬婷
罗班松、方澜意、王纯万、潘迪、马磊、高洋、吴若兰、谢胜文、潘绮瑞、牛望道……一些看似“平平无奇”的中文名,近日一同出现在一份名单中。
这些中文名背后对应着的并非中国人,而是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准确说,是生活在中国的驻华大使。
据新华社4月14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1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29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
在递交国书的驻华大使名单里,东方网·纵相新闻发现共有10位大使使用了中文名。他们分别是: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罗班松、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毛里求斯驻华大使王纯万、尼泊尔驻华大使潘迪、丹麦驻华大使马磊、比利时驻华大使高洋、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以色列驻华大使潘绮瑞、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
起中文名,学习中文,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和网友互动……今天是联合国中文日,让我们看看这些年外国驻华大使们是怎么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作为中国文化窗口的联合国中文日
海外名人起中文名的习惯最早起源于西方的汉学家们,如比较有名的“头号中国通”的费正清、“中国先生”傅高义等。如今,对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来说,起中文名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非华裔的政治人物起中文名也越来越多见。
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现全球传播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这一倡议旨在促进语言的多样性和六种官方语言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其中,中文日被定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为何?
据传说,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出了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上苍因仓颉造字而感动,为其降下一场谷子雨,这就是“谷雨”的由来。将这一天定为联合国中文日,是为纪念传说中“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这使得其书写具有其他字体不具备的独特美感,富有书法艺术价值,此外,文字作为历史文化保存的载体,使得中国古代智慧能被记录下来并持续发光发热,一些知识和经验得以造福人类。今年联合国中文日,中国书会将以“聚焦象形文字”为主题举办三场相关活动。
(图说:联合国中文日节目预告)
中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联合国中文日渐渐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迄今为止,纽约联合国总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联合国中文日”的庆祝活动。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和艺术表演形式,在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机构中推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联合国官员、外交官以及海外华侨对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了解和喜爱。“联合国中文日”的庆祝活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每年积极参加这一庆祝活动的热衷于推广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团体也越来越多。
外国人对中文的使用,或多或少能让中国人民对其产生亲近感。不少在华的外国人之所以花心思给自己起中文名,一方面是源于对中国文化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希望能更好地融入中国,便于拉近国家之间的距离,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几乎每一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都有中文名
2019年,第14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刚上任不久,就利用社交媒体微博回答中国网民提出的问题,和网友们“侃大山”。公开资料显示,傅关汉本名为雷厄姆·弗莱彻(Graham Fletcher),毕业于悉尼大学,曾在中国任外交官,还曾担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公使及参赞,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
(图说: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 图源:新华网)
自1972年12月21日与中国建交以来,包括傅关汉在内,澳大利亚共派出14位驻华大使,其中9位都有地道的中文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第11任驻华大使芮捷锐的中文名字来历还包含一个有趣的故事。据中新网报道,芮捷锐在任时与后来成为总理的陆克文同期在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工作,他是经济一秘,陆克文是政治一秘。芮捷锐请精通中文的陆克文帮忙给自己起一个中文名字。
陆克文很认真,他认为中文名不但要有与英文名相关的谐音效果,在汉字意义上也要与众不同。两人坐在花园里,翻了一个下午的中文词典。按照中国人的取名习惯,姓前名后,即为Raby Geoff (Geoffrey)。于是,就有了“芮捷锐”这个名字,另含迅捷、敏锐的汉字表意。
(图说:前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
除澳大利亚外,法国驻华大使也养成了起中文名的习惯。自1964年以来,法国共派出17位驻华大使,从第八位驻华大使马腾开始,大使们都会给自己起一个中文名,白乐尚、毛磊、蓝峰、高毅、苏和、白林、顾山、黎想以及现任驻华大使罗梁。
据《广州日报》报道,苏和大使的名字与音译无关,只意味着和平、和谐,这也正好是外交官的任务和使命。
英国驻华大使用汉字送祝福
“武汉你好!美好的日子终将会回来的! ”2020年4月,武汉解封之时,前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用汉字写下对武汉的祝福。
与此同时,吴百纳在起个人微博上说,她和武汉人民一样,很高兴看到这座城市重新绽放活力。该条微博下,也附上了两张她为武汉祝福的手写汉字图。
微博的最后,吴百纳说,武汉是她在中国的第一个家乡。原来,1986年至1987年,吴百纳曾在湖北大学任教一年,那是她首次来到中国。
因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吴百纳回到英国后开始系统学习中文,并在汉语老师的建议下起了个中文名字:吴百纳,意为“海纳百川”。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曾表示,期待吴百纳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推动两国关系取得新的发展,吴百纳则回应说,“希望我能够不负这个名字。”
吴百纳的这条微博下,不少中国网友夸赞她汉字写得好看,也有网友为英国加油,祝英国首相早日康复。
(图说:微博下网友的评论)
三分之二的美国驻华大使有中文名字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共派出12位驻华大使,其中8人有中文名,6人会说中文。除了外国的“中国通”,有几位美国驻华大使还具有“中国背景”,和中国留下了不解的缘分。
1985年到任的美国驻华大使洛德在赴华履任前11次访华,其夫人是华裔女作家包柏漪;洪博培不仅会说流利的中文,还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孩,取名“杨乐意”。
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李洁明、芮效俭都出生于中国。
(图说:美国驻华大使馆)
恒安石于1981年至1985年间任美国驻华大使,其1920年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市,父亲恒慕义是名传教士。他从小就会说中国话,8岁时才回到美国。1940年,他又回到中国教书。因为非常崇拜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故起中文名“恒安石”。
李洁明,1989年任驻华大使,他1928年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父亲是美国美孚石油公司驻华营销代表;1991年到任的芮效俭,1935年出生于南京,父亲芮陶庵是美国传教士,在金陵大学当教师。从李洁明起,历任美国驻华大使开始有了使用中文名的传统。
使用中文名的反华特例
一般情况下,外国人起中文名,都因为比较热爱中国或者中华文化,或者需要在中国生活,表达某达亲近和示好的态度。但是,也有例外。
3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方对欧盟有关机构和人员实施制裁名单中,德国学者郑国恩(德文名Adrian Zenz)赫然在列。郑国恩供职于一家美国一家反华“研究机构”,主要负责“中国研究”。他的中文名,让他那些根本没有事实依据的谎言,看上去更加“真实可靠”。
据美国网络媒体“灰色地带”(Grayzone)网站报道,这两年伴随美国政府加大对华无端施压,郑国恩几乎在一夜之间从“无名之辈”变成新疆问题“权威人士”。他曾去国会作证,也曾在《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媒体发表评论。
(图说:郑国恩在节目中发表反华言论)
郑国恩本人从未到过中国新疆。但他编造的有关新疆的谎言,成为西方媒体针对新疆最直接的原始素材。
据多家媒体报道,一些因为郑国恩捏造、歪曲、污蔑事实而严重损害名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新疆企业,已经到法院起诉了郑国恩。
“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郑国恩们应该明白这句中文歌词的意思。
语言学习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认知。从中国人的待人之道、处事之道,其实也能看出中国一贯奉行的和平共处外交政策。
就像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反复说的:我们不惹事,但我们也绝不怕事。
举报/反馈

纵相新闻

418万获赞 90.3万粉丝
东方网焦点新闻中心出品
东方网纵相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