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正是一年春好时,潮涌中部再启程。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很大,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
会议指出,中部地区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激情也将随之在中部地区迸发。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主力成员,长株潭三市在4月10日召开的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上,共同签署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长株潭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意见》《关于长株潭三市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磅文件,进一步加快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注入强劲的长株潭新动力。
势头正劲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十余载,其发展成色如何?
从经济总量看,截至2020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超22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06年的18.6%上升到2020年的21.9%。值得一提的是,2016—2019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是四大区域板块中增速最快的地区,在支撑全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发展。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其中,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等四个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相较之下,江西与山西略显些许逊色。”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据中部地区战略定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尊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不断推进,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更为凸显,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更加稳固的基础。
以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例,在2020年全国各省区市粮食产量前十名榜单中,中部地区占据了3个席位,其中河南以6828万吨的总产量居第2位,安徽以4019万吨的总产量居第4位,湖南以3015万吨的总产量居第10位。2020年,中部六省粮食总产量为2017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1%,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回顾中部崛起历程,秦尊文认为,近年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特征更为凸显,比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成果和高技术产品输出能力显著提升。同时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亮点纷呈,产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通过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以及湖北、河南、安徽、湖南自贸区建设机遇等,中部地区进一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吸收外资的数量不断增加,投向的领域也更加优化。在营商环境方面,中部地区也是下了大力气探索更加灵活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创新发展赋能增效,为企业投融资和生产经营提供与发达地区对标的营商环境。
秦尊文认为,如今提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下中部崛起战略的一次全面升级。
从经济空间布局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圈四极组成的菱形中,作为内核,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枢纽。
抱团共进
中部地区如今虽已实现局部突起,但是区域发展并不均衡,后发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中部六省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六省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抱团共同构建东西部交界经济带,而是各自忙活或是选择就近融合,比如安徽全面加入长三角,湖南和江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丁长发认为,目前,中部地区内部的整体黏性还不够,实际上,中部六个省份之间应进一步加强彼此的经济联系。按照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求,大力发展人才市场、资本市场、思想市场,加快改善基础设施硬件条件的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中部地区交通发达、产业门类齐全、生产要素密集、人力和科教资源丰富、生态特色鲜明等多重优势,打造要素资源配置高效的内生型经济体系。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一直没有间断,但合作的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秦尊文坦言,截至目前,中部地区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尽管对内开放有了明显进展,但是六个省份相互之间经济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区域合作优势无法凸显,区域整体效能影响力不足,远不如长三角地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大努力。此外,过去东部沿海地区以国际大循环为主,而今也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可能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一定的挤压,中部地区原有的优势有可能会被削弱。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部要崛起,就要在互惠互利上做加法,在各自为战上做减法,补齐短板、放大优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认为,城市群联动是未来中部六省的必然选择,携手共进、资源共享、产业衔接,市场共建和均衡利得是下一步各城市群必须研究和推进的方向。
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党中央的新部署,中部地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彰显中部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人口集中、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势头好的优势,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美丽中部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特别是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畅通国内大市场上大胆探索,在高质量建设国家现代交通枢纽上更上一层楼,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步伐,提升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为老百姓创造更多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比如,针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任务,张占仓建议,作为乡村人口在全国占比最大的中部地区,要坚守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通过提高永久性基本农田建设水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稳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地位。同时,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新的着力点,全面发展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养殖、农牧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建立健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市场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中部兴,则国家兴;中部强,则国家强。”张占仓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部地区乘胜前进,创新发展,将创造出加快崛起新的更加亮丽的业绩。
演绎竞合之道
《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点名提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
事实上,早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壮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在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武汉、郑州作为中心城市,分别被委以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重任;不久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毋庸置疑的是,作为两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武汉、郑州将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中部地区正在向“武汉、郑州”双龙头时代迈进。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大势下,武汉、郑州等地如何抢抓机遇、谋定快动、乘势而上,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
张占仓认为,《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赋予了武汉、郑州这两个国家中心城市更加繁重的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历史重任,需要发挥国家中心城市优先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优势,充分利用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的机遇,以高水平吸引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为支撑,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当好中部崛起的排头兵,促进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在建设武汉、郑州两大中欧班列国际铁路枢纽的同时,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支点,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空中“丝绸之路”,全面提升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武汉要率先发力做实武汉城市圈的高度融合发展,加快成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秦尊文分析称,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既是对中部地区的新定位,也是中部地区的优势,关键在于要将这个优势变成生产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湖北尤其是武汉,要抓住建设全国大市场和空间枢纽的机遇,通过流通促进生产、延长链条、升级产业、带动消费、扩大内需,强化中部地区空间枢纽地位,把中部大市场真正搞活起来。同时,湖北还要抓住中部绿色崛起的机遇,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作为国家首批设立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武汉从2020年开始探索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秦尊文认为,GEP核算是推进绿色发展的一大抓手,应继续坚持和完善,要在中部地区逐步推广武汉GEP核算经验,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和有关激励机制,以GEP作为转移支付的主要依据;分步构建以GEP为核心的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政绩考核机制,发挥“绿色指挥棒”作用,真正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一子落而全盘活。”在中部地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中部崛起大事记
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部崛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7年1月,《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印发,明确了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具体范围。
2007年4月,中央编办批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关工作的协调和落实。
200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要点》,就中部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统一部署。
2012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
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是指导当时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还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18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有力指引了中部地区的发展。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强调要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202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彩娜据公开资料整理
举报/反馈

中国经济时报

26.7万获赞 18.7万粉丝
国研中心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性经济类日报
中国经济时报社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