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记者 常青 策划 齐淮东
四月,交通项目建设迎来黄金施工期,在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市济泺路穿黄隧道施工现场,工人正在为通车做最后冲刺(下图)。据悉,目前穿黄隧道的机电安装及装饰装修施工已过半,现在正在进行电缆的敷设及设备的安装,预计10月正式建成通车。
黄河隧道,从立项之初便备受关注,甚至有市民打12345要求参观。原因为何?一是项目建成后意义重大,二是项目建设困难重重。
济南黄河隧道工程位于济南城市中轴线上,南接主城区济泺路,北连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工程线路全长4760米,隧道长3890米,设计为双管双层,上层为双向六车道公路,下层为轨道交通。建成通车后市民开车4分钟或乘地铁2.5分钟即可穿越黄河,比目前绕道济南黄河大桥要节约近一个小时车程。
从一小时到四分钟,从济南老城到建设中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万里黄河第一隧建成后的意义决不仅是缩短了通行时间。
“一根油条在油锅里炸”,常用来比喻受南部山区和北部黄河夹峙的济南主城区的尴尬现状。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进程中,省会的地位举足轻重,济南若想拓展发展空间,就必须突破黄河。
此外,作为济南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交汇叠加的全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三大国家战略都绕不开黄河。从“大明湖时代”跨入“黄河时代”,是济南必然的选择。而尽快破解黄河两岸交通不便的局面,畅通微循环则是济南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从工程建设角度来言,“穿黄”绝不是件容易事。
万里黄河自流入河南开始形成地上“悬河”,到达济南泺口段,河床已经高出南岸城区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又高出河床11.62米。如何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穿”出一条隧道考验着人类智慧。
为攻克难关,“黄河号”和“泰山号”两台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先后在黄河下掘进,首次开启人类历史上对地上“悬河”的伟大穿越。每一台盾构机长166米,总重4000吨,装机总功率8688千瓦,最大推力199504千牛。刀盘开挖直径15.76米,相当于5层楼高,刀盘主驱动的核心有14个变频电机,总功率4900千瓦。隧道最低点位于河床下54米,最大水土压力6.5巴,相当于一个人手掌大小的面积上承受两个成年男子的重量。
工期45个月、概算总投资近60亿元、高峰期投入2000人施工……如今,这条我国在建最大直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承载着济南北跨梦想的“超级工程”通车在即,怎不令人激动期待。
更令人欣喜的是,除穿黄隧道外,凤凰黄河大桥也将于今年建成通车,齐鲁黄河大桥及新建“三隧一桥”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截至去年12月29日,济南已建成跨黄大桥13座,在所有黄河沿线城市位居首位。
一条条跨黄桥隧正在逐步建成,助力济南顺利实现“北跨”,更好发挥省会经济圈乃至黄河流域的“龙头”带动作用。
举报/反馈

齐鲁壹点

4127万获赞 200.8万粉丝
初心不忘,一纸风行齐鲁;智趋未来,用心连接用户
齐鲁晚报旗下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