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国内通报已一起特大海外医疗诈骗案,让一个涉案130人,涉案金额10亿的维生素保健品骗局浮出水面。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吃维生素C片,就可以预防感冒;多补充维生素A,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多吃胡萝卜,其中的维生素B对视力好。甚至人们把补充维生素作为购买蔬菜和水果、多吃蔬果的理由。
而这桩医疗诈骗案件的骗子就是利用“欧美维生素保健品能够防御癌症”这样的幌子,让很多人上当受骗,其中有人投入金额高达660万元,而购买到手的成堆的维生素药瓶里,主要成分却是番茄红素和青花素,在国内的售价一粒不过几块钱。
而这种骗局的背后的主导者大连思兰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这样的操作骗局,让美容院分50%,自己和代理商各拿走25%。
实际上,很多狂热的中国人因为相信“欧没经验”,已经把维生素当作预防癌症甚至治疗癌症的灵丹妙药了。
因为相比国内,美国人对维生素神话更为崇拜。美国人均维生素消费量是中国人均的10倍,达到人均每年10-15克。
而中国又是全世界维生素最大的生产国,生产了全球77%的维生素,2019年中国维生素出口量为26.9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77%,而国人消费的维生素为8万吨,2019 年中国维生素出口金额 28.3 亿元。
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都对维生素的营养学说深信不疑。2019年,全球维生素市场规模达到了333亿元。
但是你知道“维生素潮”是怎么全球流行,并越讲越玄乎的吗?
1920年,一位美国化学家埃尔默·麦科勒姆喊出一句名言“我们的身体不是多了一些坏东西,而是少了一些好东西。这种好东西,就是维生素。”
人们都好奇起来,什么是维生素?
原来,这位化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两种新物质,就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为了让人们重视这个发现,他警示人们,为了饮食结构更健康,每天至少要喝500克牛奶,吃两份蔬菜沙拉。人体必须得到足够的维生素,否则就会被坏血病、佝偻症等疾病缠身。
于是,一时之间,美国的牛奶和蔬菜销量均开始几倍的飞涨。
这让商家们从中看到了营销的东风。美国水果商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浑水摸鱼,鼓吹每天至少一个橙子,可以防止坏血病,一年后为了卖柠檬,口号又改为“每天至少一杯柠檬汁”。
看到水果商大赚,眼红不已的美国制药巨头又开始炒作,带货药厂的鱼肝油。
就这样,被煽动的人们开始一到冬天就服用鱼肝油补充维生素D。
看到这些是不是和我们经常看到的“每天至少8杯水”“补锌口服液”很神似?论起营销,美国人才是鼻祖。
既然含维生素的水果都能大卖,何不提炼维生素,制成片剂,这样挑食的人就不用了困扰了,岂不是能满足更多人对维生素需求?
于是,维生素片就出现了。而其之所以备受吹捧,要感谢两个人,当时的美国联邦首席医生罗素·怀尔德和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经过他们二人的“安利”,在美国一下子掀起了全民维生素潮。
而瑞士的罗氏公司曾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的维生素一度占全球的40%。
这波狂热持续到197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看不下了,提出禁止维生素厂家的夸张营销,但这个提议遭到全民反抗,这场闹剧到最后,美国国会甚至发布了一条法案,表示直接放弃了政府管制维生素的权利。
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维生素的“骗局”正在被一次次试验揭穿。
在2013年,一篇文章《够了!不要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上浪费钱了》出现在权威学术杂志美国内科协会年鉴杂志上,标题充满了对美国民众恨铁不成钢的语气。
这篇文章揭示出:维生素根本没有防治慢性病的作用,而且饮食正常的人并不宜过多服用维生素,真正需要服用维生素的人只是占很小的部分,少于5%。换言之,没病不要乱吃药。
不过,人们经过近百年形成的认知已经很难改变。人们轻易臣服在了“反正吃不坏人,万一有用”的想法里。殊不知,全世界的维生素市场就是这么越滚越大,再权威的人士都难以撼动。
而中国,维生素的发展也越演越烈,如今几乎全面蔓延到饮料行业,几乎各个品牌都推出了相关的维生素饮料,比如娃哈哈的尖叫,维他命水,农夫果园,红牛,脉动,水溶C100、战马、宝矿力水特、外星人电解质水等等等。
这些饮料都是打着维生素调节人体功能的口号推向市场,而这些饮料的销售价格相对要高,利润也相对较大。
结尾
到了30岁以后,你会把每日补充维生素,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吗?
对于维生素能够抗癌这样的说法,你觉得可信吗?